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興漢室

第三十一章 己饑己溺

興漢室 潇騰 2497 2023-04-12 00:5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嶽陽樓記】

  “百姓盼太平久矣、望能吏如望雲霓。
我大漢疆域廣闊,有郡國百,縣邑千,其下鄉裡不計其數。
此皆賴爾等俊才,為朝廷安民至善,開萬世太平。
”皇帝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着,很快找到幾個熟悉的身影,他先說了一段開場白,用以勉勵後進。

  底下太學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聽到皇帝的綸音,皆豎着耳朵聽着,好在皇帝中氣十足、字正腔圓,就連跪坐在最後排的太學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在皇帝說完一段以後,他們無不心神激蕩,整齊的在殿内稽首山呼。

  而遊楚卻是在下拜的時候愣了一愣,皇帝的聲音恍惚間似曾相識,好像是很久以前在哪裡聽到過似的,可如何也想不起來了。
他強忍着擡頭看一眼禦容的想法,低着頭與身邊面色激動的同學們一齊唱喏。

  “想我太祖高皇帝,領戍卒斬蛇起義,是為解萬民倒懸。
其下孝文、孝景諸先帝,輕徭薄賦,施仁德教化百姓,我漢室乃有四百年之天下。
如今喪亂已畢,漢室三興,是天不厭、民不棄。
為國、為民,為我漢家執政之本,這四個字要謹記在心,倘或有失,則我無顔見列祖列宗,爾等亦不為我漢家臣子!

  皇帝話鋒一轉,順勢提出‘為國為民’的執政綱領,這不但是定給所有臣子的責任,更是加在皇帝身上的責任。
這一例正好與前面的平羌碑文聯系起來,皇帝治政以民為本,所謂上行下效,為那些有心做事的臣子指引了方向。

  皇帝這話已不單是隻對殿中的太學生說,更是聽進了陪坐的趙溫、陳紀等人的耳中,他們當即離席,整肅莊重的帶領太學生們稽首應道:“臣等謹諾。

  殿試的題目遠比策試更有保密性,因為它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而是早已被皇帝想好、一直默記于心,隻需屆時脫口而出:“孟轲有言:‘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鴉雀無聲的殿内,安靜的仿佛針落可聞,隻有皇帝一人用他清朗響亮的聲音,一字一句的說着,所有人屏息靜聽:“試問當今天下,何為民之樂,何為民之憂?

  皇帝說完自己親定的策題後,便閉口不言,趙溫看着眼前仿佛同時入定、尚無動作的太學生們,輕聲一咳,說道:“動筆吧。

  所有人紛紛反應過來,首先拿起筆快速的将皇帝說的題目默寫在面前的白紙上,然後又動作一緻的将筆放下,閉目沉思。

  皇帝引用的孟子這句話,意思是為官者應做民衆喜聞樂見的事、擔憂民衆擔憂的事情。
而他的問題卻又是一道說明題,皇帝是很實際的,那些概而括之、内容空泛的答案未必能讨他的意,反倒是那些從很小的切入點入手、以點帶面,充分觀察過這個社會當下最激烈的矛盾的答案,才是皇帝真正想要的。

  這一次考試對于蘇則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難,不但是題目讓他糾結萬端,不知是從小處着手、還是從大的方面論述;更因為他處在皇帝與一幹重臣的視線之下,肩頭承受的壓力比以往還要重上百倍。

  雖然像他們這般考中‘上第’的太學生來說,無論這次殿試的成績如何,起家至少是郡吏縣掾。
但能進入前殿的太學生,誰不想靠着筆下文章,在君臣面前一鳴驚人?

  因此過了一刻鐘,才陸陸續續有人提筆破題。

  就蘇則所知道的,皇帝有兩個半老師,一個是現任禦史中丞桓典,家傳《尚書》、另一個則是已故的前太仆趙岐,治學《孟子》、另外半個則是為皇帝講讀過一段時間的《孝經》的前司徒王允。

  以此而言,蘇則認為皇帝的治政思路,大體與幼時所學的書籍分不開,而皇帝出題引述《孟子》裡的話,也恰恰證明了這點。

  沿着這樣的思路,蘇則漸漸知道該從何下筆了,不但要聯系自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闡述民之憂樂,更要引述《尚書》裡聖王明君治國的理念,提出該怎麼做才可以使民憂為民樂,這樣寫才是首尾呼應。

  殿試的時間很長,皇帝不能下場到處觀望,自然就不會在那裡幹坐着。
所謂監考,隻是象征性的表示重視而已,皇帝日理萬機,不可能在監考一事上浪費整個上午的時間。

  公車司馬令榮郃親手捧着托盤,裡頭盛放着十來份隻有皇帝才能親啟的密奏封事,他站在殿門外,作為殿試的閑雜人,他不能随意入内,而是穆順從一邊繞過幾根梁柱,從對方手中接了過來。

  于是皇帝親啟着封事,這些封事都是一式一份,在皇帝拆開閱看之前,就連宰相都沒有權力看。
從原則上講天下臣民都有權力給皇帝上封事,但隻有最緊要的事才有資格寫進封事,否則會受到一定的懲處。

  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封事有些涉及冀州的民務,譬如王邑上疏稱肩負治水重任的巨鹿太守張導帶領黎庶趁農閑修防排通,以正水路,是否有成效全看明年的春雨,隻是張導并沒有對當地侵占土地的豪強采取措施,而隻是出了既往不咎、下不為例的公文。

  王邑質疑張導的立場,擔心之後陸續推行的政策會在巨鹿遭到阻礙,提議皇帝将張導撤換。
從王邑的奏疏上看,張導确有治水之能,如今各地河道失修,都水使者孔融不是這方面的長材,讓張導調個位置專幹水利,不管民務,或許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皇帝在王邑的封事上勾畫了幾筆,将其擱在一邊,接着又将其他的封事一一拆看。
有鎮北将軍張遼對三郡烏丸請求開市互貿的反對意見,在封事中,他還提到了袁紹禍亂河北時,割剝富室,導緻冀州、幽州許多豪強逃亡鮮卑,這些人為草原帶去了生産工具和技術,教會鮮卑人制作刀箭铠楯,學習中原文字制度。

  張遼眼光卓越的認為如果不加以阻止,掌握先進技術與軍事制度的鮮卑人将會崛起成為北方的一大禍患。
這道封事引起了皇帝的重視,他當即在封事上批示道:“承明諸公速閱,拟呈方略進上。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