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政之不平,吏之罪也。
”————————【亢倉子·政道】
依漢制,除了尚書台需要每夜留人值守以外,承明殿兩旁的廬舍内也要安排侍從大臣每夜輪守,以備傳召。
在這四個人裡,除了黃門侍郎射堅因為王斌的關系,得以被皇帝親近以外,其餘三人,皇帝隻是粗略的知道他們的履曆而已。
比如劉艾,河内人,原是陝令,因為交結董卓得以成為太師府長史,備受親信。
由于脫身得早,又參與王允誅董大計,為其傳達情報,立下汗馬功勞,董卓死後,其侄子侍中董璜被殺,王允為了酬功,同時也是為了監視皇帝,特拜劉艾為侍中。
皇帝雖然不喜歡王允在身邊安插親信的任命,但出于麻痹王允,讓其自大,多方樹敵的目的,他還是捏着鼻子認了下來。
而劉艾低調謙遜的作風,和深厚紮實的學識,很快就博得了皇帝的好感。
在皇帝眼中,劉艾在怎麼也是漢室宗親,當初委身事董的時候都不忘本心,敢于刺董,這回雖然投身王允門下,隻要找着機會,未嘗不能拉攏一二。
至于兩個尚書郎,尚書郎吳碩,為人狡詐,好投機鑽營。
董卓得勢,他就投入董卓門下。
王允誅殺董卓後又立即倒向王允,谄媚逢迎。
當初蔡邕下獄,尚書台攝于盛名,無人敢拟诏,唯有吳碩親自拟寫了将蔡邕下獄論罪的诏書,并将此當做了給王允的投名狀。
與之相比,另一個尚書郎就正直多了,潘勖,字元茂,荥陽中牟人,是尚書台二千石曹下侍郎,參預司法訴訟等事務,聰敏有才,又通曉國朝典章故事,又正是二十六七歲的年紀,可謂是年輕有為。
内谒者令李堅在殿外一傳就到,他掌管内外傳旨通報之事,凡是皇帝召見大臣,都由其傳達引見。
穆順一人得道,過往相識雞犬升天,各獲官職。
李堅比穆順年長二十餘歲,曾是孝靈皇帝的西園鼓吹,擅長《鞞舞》,孝靈皇帝喜歡文藝雅樂,西園鼓吹就是他常在西園遊玩時組建的一支樂隊。
後因遭亂,他随洛陽餘宦遷往長安,由于在穆順危難時對其多有照顧,穆順發達後将其視為親信,向皇帝舉薦為内谒者令。
他從外面小趨着近前來,跪下稽首道:“國家喚奴婢有何吩咐?
”
“我見着月色還不錯,起了些興緻,想找人說說話。
你去承明廬和尚書台傳旨,宣黃門侍郎射堅,尚書郎潘勖二人來見。
”皇帝看在王允的面子上,覺得不能太冷落吳碩,免得吳碩在懷恨谮言;“尚書台不能無人值守,尚書郎吳碩值宿中台,勞苦可嘉,讓太官令孫笃送些膳食過去。
”
承明殿在未央宮北,距石渠閣不遠,曆來是著述校對經典的地方。
而承明廬是承明殿旁邊的小屋,專供值宿的侍臣居住。
黃門侍郎射堅還處于睡夢之中,在以往皇帝從未深夜召見過值宿侍臣,所以這讓射堅在接到傳旨時有些措手不及。
好不容易更衣梳洗,小心不吵醒隔壁房間的侍中劉艾後,跟着李堅來到宣室,見到皇帝正在與尚書郎潘勖相對而坐,不發一言。
射堅很不适應此時尴尬的氣氛,他趕緊近前,在離皇帝還有幾步遠的地方跪下稽首:“黃門侍郎臣堅叩見陛下,奉诏來遲,還望陛下恕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