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鹹陽城東樓】
鄒氏是劉姜選入宮中并安排到伏壽身邊的采女,在起初劉姜看重的是對方出色的美貌,留她放在伏壽身邊,能夠幫助伏壽留住皇帝的目光。
馮方女也是同樣,但鄒氏比馮方女更成熟,更聰慧,她隐隐約約察覺出劉姜看向她的視線中似乎傳遞了某種信息,在接受‘懲罰’準備前往一處偏殿盥洗衣物時,她主動攔住馮方女,想要一個人接受這個懲罰。
“這可不行,我還想一個人去呢。
”馮方女看向眼前這個一直照顧她的姐姐,很實在的說道:“這件事本來就與你無關,你剛才又何必為我擔一分罪責?
是我有些忘了形,沒有照看好公子,就讓我一個人去好了……”她按住鄒氏的手,仿佛是突然長大明白事理了一樣。
其實她心裡也是很感激鄒氏長期以來的照顧,不想讓對方因為自己的緣故去吃苦:“好姐姐,你就聽我這一次吧,貴人懷着孩子,我們兩個一走,萬一有什麼事,誰還照顧得來呢?
”
鄒氏一想也是這個道理,如今伏壽除了自己,還有皇子劉晞以及那個宋宮人,如果有什麼事,光憑趙采女一個确實有些手忙腳亂。
相對于劉姜暗中不甚明了的授意,鄒氏更想要在這個關鍵時期緊緊留在伏壽身邊,宋都失勢的教訓近在眼前,她不能讓伏壽遭受危險。
“想不到你也有明白事理的時候。
”鄒氏退了一步,做出了選擇:“我還以為你整天就知道躲懶玩鬧呢。
”她看着馮方女發髻上閃着璀璨光輝的千金寶鑷,想起近日裡的一個傳言,說是董皇後為了邀寵将身邊的宮人進獻給了皇帝,自己這邊的馮方女恐怕也會在不久之後繼人後塵……畢竟聽說皇帝不止一次注意過對方,隻是伏壽沒有松口罷了。
想到這裡,鄒氏玩笑道:“盥洗衣物那種粗重的活随便做一點也就是了,千萬别把手給洗壞了,以後說不準我還得叫你一聲貴人呢。
”
“又拿我玩笑。
”馮方女臉色一紅,把頭低了下去。
長安,杜裡。
杜裡并不是什麼豪富聚居的闾裡,自王淩離任以後,新上任的長安令左靈也沒有把心思放在這些小闾裡上,跟城中主幹道上的石闆路不同的是,此處仍舊是坑坑窪窪的黃土路,下過一場雨後,巷子裡滿是泥濘和水窪,空氣裡也充斥着渾濁的腥臭味。
幾個四五六歲的孩童在巷子裡歡快的追趕打鬧,他們赤着腳,絲毫不在乎地上的污垢,有幾個孩子聚在一棵大棗樹下,認真的和着一攤黃泥。
有個瘦瘦小小的孩子站在不遠處朝這裡呆呆的看着。
“阿蘇,過來!
”樹下一個年紀稍大些的孩子伸手招了招站在遠處的孩子,臉上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過來!
”
這一聲像是命令,又帶有足夠的誘惑讓那個孤零零的孩子邁開腿走了過來。
“想不想吃胡麻餅?
”領頭的孩子擡頭很熱情的看着阿蘇。
阿蘇的眼睛一亮,很幹脆的說:“想吃!
”
那個領頭的孩子狡黠一笑,從地上捏了幾塊小石子,灑在被他揉搓成餅狀的黃泥上,他将餅狀的泥巴往阿蘇面前一送:“那我請你吃!
”
“我不要、我不要!
”
“吃!
快點吃!
”天真無邪的孩童突然露出了陰暗的本性,他們一起架住了這個從小沒有娘、膽小内向的阿蘇,開始把泥巴糊在他的臉上。
“你們在幹什麼?
”一個大人走過來呵斥道:“都給我住手!
”
那群小孩愣了一下,其中一個領頭的孩子朝前一看,發現這幾個不知何時走來的大人中,自己的叔伯、杜裡裡正也赫然在列,他機靈的露出嬌憨的笑、清脆的喊道:“阿叔!
”
“滾遠點!
”那個向來和善的裡正叔叔卻沒有給他好臉色看,在把這些頑童驅散一邊後,裡正單指了指臉上挂滿淚痕,頭發、臉頰沾滿黃泥的阿蘇。
臉上挂着谄媚的笑容,對身旁穿着華麗深衣的男子說道:“這個孩子就是了。
”
一輛青帷小車正低調的停靠在巷子一側,中黃門吳達踩着一路泥濘從遠處走了過來,隔着車壁一五一十的陳說了剛才的見聞:“……已經将公子領去洗浴了一番,還吃了頓熱湯餅,現在在一旁休息去了。
按裡正的說法,秦誼在涼州受了重傷,雖然朝廷事後有撫恤,授任華陰縣刑曹,可他不良于行,此事便擱置了。
可能因為前途無望,秦誼便終日飲酒,諸事不理……”
“就連孩子也不顧了麼?
”車内的女子悲憤的埋怨道:“他怎可如此!
”
吳達就這麼靜靜的站在車外,既不勸解也不做什麼,等到車裡的人自己消了氣,又聽見她小心翼翼的詢問道:“吳公何不将孩子帶來?
”
“還不是時候,隻要貴人想看,以後什麼時候看都可以。
”吳達皮笑肉不笑的說道,他年紀輕輕,正是小黃門穆順手下得力的助手。
這次奉命出宮,是要給車内的人解開一個心結,其實這并不難以選擇,一邊是富貴一邊是貧賤,吳達想也知道車内人會怎麼選。
良久,車内女子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輕聲道:“……回去吧。
”
吳達立即行動起來,帶着青帷小車如來時一般迅速的離開了這條小巷。
小車走了沒一會,巷尾便冒出幾個人影,赫然是嚴幹、李義等人。
在向附近的亭長、裡正打聽到消息後,李義疑惑的望着離去的車馬說道:“太奇怪了,宮裡的中黃門來杜裡打探秦誼父子做什麼?
”
“難道是為了杜氏?
”嚴幹心裡冒出一個可怕的想法,當他為了郭照的消息四處打探時,順蔓摸瓜得知了杜氏似乎與郭照在最後的行蹤一緻,于是一路探查過來,正好看到這一景象:“董承當初莫不是為了撇清幹系,将杜氏送進了宮?
這樣無論是誰也找不到她的下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