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838章 力求公平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潇騰 2665 2023-04-12 00:58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趙昺明白在時期進行激烈的改革等于自毀基業,必定現在統治階層還是由士人組成,而科舉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晉身之路。
【△網WwW.】長城不是一天能修成的,變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向對付蒙古人一樣緩而圖之。
而這次科舉的目的除了選才之外,更多的是出于穩定人心的作用,起碼表明一個态度。

  “諸位卿家,此次科舉是我朝重回江南後的第一次,要作為頭等大事來做!
”趙昺考慮了一番後言道。

  “陛下所言正是,自江南淪陷,轉瞬已十年未開科舉,士子們無不翹首以待。
聞知後無不齊頌陛下宏恩!
”陸秀夫聽了起身施禮道。

  “陛下,多年未開科,恐參加秋闱者甚衆,是否應對入京參加的舉子加以限制?
”劉黻問道。

  “朕以為除卻在淪陷期間有附敵、資敵行為者,及其族中有背君叛國行為者的皆可應試,他事不必過去苛求。
”趙昺想了想道。

  “陛下欲盡攬天下之才乃是萬民之福,但是據各地州縣初步審核,符合條件者不下七萬人,按照舊例将取士千人以上,将遠超曆朝,未免不會引起冗官之憂!
”劉黻聽了提醒道。

  “劉知事所憂不錯,但朝廷收複江南後各處仍有缺員,堪待補缺,而一旦收複江北也尚需大批官員牧守,我們不能不未雨綢缪啊!
”趙昺點點頭道。
按照宋朝的慣例,省事大多十中取一,鄉試是十五取一。
按照此比例雖經兩輪淘汰,但是基數較大,取士的數量也将大增,因他清楚劉黻所言不錯,而一科取士千人之上在曆朝也是極為罕見的。

  但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客觀方面,進入江南後疆域驟然廣大,行政機構增多,各地官員相對匮乏。
據統計各地幕職,州、縣官阙八百餘員,中央官員也大量下派,各部、寺監皆缺員三成以上。
所以趙昺當下隻能依靠擴大科舉考試取士人數,收羅大量人才,才能填補各級行政機構的人員空缺。

  “陛下還需慎重,如此大規模取士,也不一定能将有識之士盡收朝中,反而會引發矛盾!
”應節嚴起身言道。

  “先生此言怎講!
”趙昺問道。

  “陛下,神宗年間宰相司馬君實曾上言,請貢院逐路取人稱: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要求禮部按十取一的比例把名額分配的各路。
結果歐陽永叔的人極力反對,其言稱:今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隻解二三十人,是百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
東南之士,于千人解十,其初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試合格者多。
西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發解時又十倍假之,蓋其初選已濫矣。
還望陛下知之!
”應節嚴回禀道。

  “呵呵,這……”趙昺聽了也隻能苦笑了,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千古難題,幾百年後也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能夠解決……

  

  趙昺前世生在北方一個人口衆多的省份,一年一度的高考與當下的科舉應該算是多有類似,伴随着高考也每每少不了一個話題——高考政策公平與否。
起因也無非是錄取率的問題,但因為在各個省市裡,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同,以及地方的保護措施,别說高考制度不一樣,在很多的制度上都是遵循國家的制度下有着不同的規定,而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平,人口的多少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都成為能否上一個好學校的主要要素。

  而趙昺作為高考的親曆者也是深有體會的。
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于大城市,特别是一線城市。
中小城市,特别是鄉鎮、農村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缺乏。
即使同為大城市,貧困家庭子女由于很少能夠進入重點中小學,考上大學也要比富裕家庭子女考上大學難得多。
由于鄉鎮和農村的考生,貧困家庭考生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他們很難考上大學。
另外高考錄取還有個加分制度,對部分學生應該有所照顧。

  當下應節嚴所言也正是如此,現代的問題在宋代同樣存在。
宋代科舉制度的設計初衷并非是為了公平,而是為了打破當時的世家大族的壟斷,因此朝廷發布诏書明确規定各行各業均可參加科舉考試。
這使得前朝前代一直與仕途無緣的工商雜類子弟以及邊關各地的士子也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隻要有能力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被授予官職。

  這意味着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基本上沒有了出身門第的限制。
據此可知,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面向整個地主階級、甚至面向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以及工商雜類人員,這結束了士族大家長期把持仕途的局面,也就削弱了社會各領域中皿統門第關系的作用,這也會激勵大衆百姓讀書應舉,改變人生,彰顯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

  如此也加速了統治階層的縱向流動,使以往政權由少數世家大族長期壟斷的情形不再存在,科舉出身的士人取而代之成為政治的核心,而他們往往是驟盛忽衰,不容易再形成以往門第那種可以延續好幾百年的政治力量。
世家大族已經無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樣壟斷仕途,仕宦之家再也不容易世代保持仕宦的身份,除非子孫能夠世代不斷地在科舉考試中表現優異,相對的布衣入仕的途徑則寬廣了很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與士人階層的擴大,科舉考試競争愈來愈激烈,問題也随之出現。
首先就是地域差異,就人口而言,北宋時期人口北方要少于南方,采用統一的錄取率南方人明顯吃虧,尤其是江浙地區的舉子們。
但是當時的統治中心在北方,而随之起家功臣也多是北方人,為了照顧他們甚至還會指定錄取的人數,而南方人也就隻能忍着了。
政權南移後,這種錄取率不公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觀,隻是照顧對象換了而已。

  再者财富的多少也漸漸影響到了科考的結果。
就考生錄取比例來看,考上進士的機會是相當小的,遠勝于現代的高考,而要想在考試中出衆,就必須花很長的時間作準備,不事營生。
在這種情況下,富貴之家的子弟比較占優勢,所以家庭的經濟能力對于士人參加科舉考試的成敗,也有很大的影響。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