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宋第一組民間世俗套曲,也是舞台上演出的第一出戲,當陳小娘子在台上咿咿呀呀唱起自己的身世,便就哄動了汴梁城。
戲好不好還在其次,這種藝術形式是前所未見的,精緻包裝的故事,配上優美的唱詞,加上千嬌百媚唱曲的小娘子,一下子就吸引了京城百姓。
就連一直對徐平在三司搞的這些不以為然的人,都對這套曲子起了興趣。
桑家瓦子,田況對身邊的文彥博、吳育、周铨等人道:“這一套曲子,說的是徐谏議在邕州,括土為丁,這一個蠻人女子身逢其會的故事。
這女子雖無大功德,但因她一言多少族人成了朝廷治下的編戶齊民,受其恩惠。
她去世之後,被立廟祭祀,朝廷也有封贈。
”
館閣讀書,對這些典故自然熟知,衆人紛紛稱是。
雖然演這一套曲子,不免有徐平為自己歌功頌德之嫌,但立意正确,詞典俱佳,别人也說不出什麼來。
與說三分不同,這套曲子是真正的雅俗共賞,館閣官員們終于結伴前來觀看。
說三分倒也不是不好,隻是這群館閣官員對《漢書》、《三國志》熟得不能再熟,一兩個演義故事聽聽熱鬧也就罷了,長篇大書說事,跟正史還多有不同,他們就難接受了。
對這一點田況也很無奈,隻能找幾個談得來的官員,好說歹說幫着自己完成任務。
此時正史中的三國與說三分中的三國完全是兩個系統,以武廟為例,十哲僅有諸葛亮一人,曹操、劉備和司馬懿因為是帝王身份,不在其中。
名将中,則是魏張遼、鄧艾,蜀關羽和張飛,吳周瑜、陸遜、呂蒙和陸抗,入宋之後的乾德元年,又把鄧艾、關羽和張飛退掉。
這份名單,跟說三分以及與其一脈相承的《三國演義》差異極大。
除了十哲中的諸葛亮之外,三國故事中其他猛将顯然在曆史上并沒有地位。
故事中最弱的東吳,在武廟中占了最多的位子,名将輩出的魏和蜀反而人少。
至于故事中風光無限的呂布、馬超、趙雲等等猛将,則根本就沒有資格進武廟。
這種巨大的差異,讓熟讀史書的館閣官員很難接受說三分的故事,反而是一衆禁軍中的武将聽得津津有味。
五代以來的戰争,跟曆史上不一樣的軍制,使武将的個人武勇突出了出來,而這正是說三分的拿手好戲。
故事反映了現實,說三分中突出武将個人武勇的特點,本來就是本于這個年代的軍制,已經與曆史真實相去甚遠。
劉小妹的套曲就不同了,那是一個邊疆的故事,天生就有神密感。
官府對蠻地的括土為丁,則是政治正确。
柳三變的藝術才能确實無人可比,詞曲俱佳。
這些加在一起,才能對飽讀詩書的館閣官員産生足夠的吸引力。
他們的創作熱情,隻怕隻會放到套曲上。
館閣官員對這套曲感興趣,瓦子裡重要的消費人群禁軍兵卒可不買賬。
一個小娘子在上面咿咿呀呀地唱,既不說些葷話提神,也不賣弄些風情惹人興奮,不時還有幾個男人出來叽哩哇啦唱一通,實在讓人覺得氣悶。
這戲開演沒幾次,便就沒什麼軍卒來看。
隻有在最後排的位置,一直有位禁軍的武将在那裡,次次不拉,正是高大全。
他以為邕州的故事已經就那麼過去了,沒想到有一天,會以這種形式重現出來。
台上的陳小娘子跟劉小妹相去甚遠,唱曲的聲音更是與劉小妹的聲音沒有絲毫相像,但他就是覺得當年的那個蠻族女子,在台上通過這樣一種形式活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