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朱翊鈞,廟号神宗。
明穆宗朱載坖的第三子,母為貴妃李氏。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年号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比朱元璋在位的時間都要長。
明朝皇帝短命、易溶于水的特性在他這裡似乎不适用。
朱翊鈞在位期間,大明朝廷的初期是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
不過這個勢頭比較短暫,被後人稱之為萬曆中興。
如果萬曆皇帝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大明朝廷的局面可能又是一番新的天地。
可能不會到朱由檢手上就滅亡了,至少給大明王朝多續命幾十年不成問題。
可惜萬曆皇帝朱翊鈞并沒有保持住,僅僅是短暫的昙花一現就完了。
而且萬曆中興也主要也是靠張居正。
如果沒有張居正,估計也夠戗。
朱翊鈞六歲就被立為了太子,于隆慶六年(公元 1572年)六月即位。
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 1563年9月4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垕的第三個兒子。
因為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爺爺、隆慶帝朱載垕的老子嘉靖帝朱厚熜迷信道教,從來不談論立儲之事。
更是直接下诏,誰要是敢談立儲的事情直接處死。
所以,萬曆皇帝朱翊鈞出生之後沒有人将敢将這個事情告訴給嘉靖帝朱厚熜,更是不敢給朱翊鈞起名字。
一直到朱翊鈞的老子隆慶帝朱載垕登基之後,才給朱翊鈞取了名字。
這一年,萬曆皇帝朱翊鈞四歲。
他度過了四年沒有名字的生涯,一直到四歲才有了屬于自己的名字。
說起來,也是真的慘。
比起民間的百姓們都不如,至少人家出生不久就有名字了。
而萬曆皇帝要等到四歲才有自己的名字。
隆慶二年( 1568年)三月十一日,朱翊鈞正式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本來朱翊鈞還有兩個哥哥,但是他的兩個哥哥早早的就是死了,所以皇太子的位子最終落到了命硬的朱翊鈞頭上。
不知道這是不是老天爺對他四年沒有名字給的補償。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年僅三十六歲,在位六年。
同年,隻有十歲的朱翊鈞即位,改年号萬曆,史稱神宗。
穆宗朱載垕給十歲的萬曆皇帝留下的内閣輔政大臣為: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三人。
由此,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始他的大明皇帝生涯。
本以為當皇帝就是說一不二,主宰天下的。
但是很快,朱翊鈞就不這麼認為了。
因為内閣首輔高拱和他身邊的太監馮保不合。
馮保是算是大明朝廷内宮的老太監了,是李太後身邊的人,也是看着朱翊鈞長大的人。
雖然那朱翊鈞對于馮保不是很喜歡,但還是很信任的,甚至是有些懼怕。
因為李太後的原因,所以馮保在朱翊鈞的眼中也多了一些威望。
也正是因為害怕馮保會在李太後面前告狀,所以朱翊鈞在馮保面前都會裝作一本正經。
所以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之後,按照道理馮保應該就是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而且這個要求在李太後的支持下,朱翊鈞也并沒有反對。
但是這個提議内閣首輔高拱卻不同意,并且很是反對。
因為他并不喜歡馮保這個人,與馮保的關系也不好。
作為内閣首輔,他不願意讓一個和自己合不來的人來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這種重要的職位。
高拱向萬曆皇帝推薦了陳洪和孟沖,但是朱翊鈞對這兩個人根本就不感冒。
他幾乎是已經決定了要讓馮保坐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所以并沒有采納高拱的意見。
對于高拱推薦的人,朱翊鈞自然也是沒有重視。
馮保對于高拱也是恨之入骨。
原來馮保早就是提督東廠兼管禦馬監事務。
在明穆宗朱載垕登基的時候,當時司禮監掌印太監空缺。
按照資曆應該馮保應繼任擔任這個職位,但是穆總朱載垕并沒有瞧上馮保。
不知道是因為覺得馮保沒有能力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反正就是沒有提攜馮保當司禮監掌印太監。
見司禮監掌印太監空缺,時任大學士的高拱便推薦禦用監的太監陳洪。
眼睜睜的看着已經到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子被别人拿走了,馮保心中十分的不滿。
但是他又不敢怎麼樣。
一個是大明皇帝,一個是内閣重臣,他沒有辦法。
馮保因此而開始忌恨高拱。
直到太監陳洪被罷免後,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又空缺了出來。
按照道理,這次怎麼說也應該是馮保了。
但是高拱又出來搞破壞了。
這次高拱又推薦太監孟沖。
而太監孟沖原來是執掌尚膳監的,按理不可能執掌司禮監,就算是輪都輪不到孟沖頭上。
一連兩次,高拱阻止了馮保坐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
這讓馮保心中開始對高拱更加嫉恨了起來。
很快,他就等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上位。
而朱翊鈞也有讓馮保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想法,但是依然得到了時任内閣首輔高拱的拒絕。
不過最終在李太後和萬曆皇帝的支持下,馮保還是坐上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位置。
但是他跟高拱的梁子算是徹底的結下了,他也下定了居心要除掉高拱。
另一邊的高拱也想除掉馮保,因為他覺得馮保太嚣張了。
一次上朝的時候,馮保居然站在十歲的萬曆皇帝龍椅旁不下去。
而是同萬曆皇帝一樣,高高在上的俯視着朝中百官。
馮保的這一舉動讓大明朝廷的官員們有些震驚了。
要知道,奉天殿的高台之上那是代表着什麼。
那是代表着至尊無上、高高在上。
那是隻有皇帝才能夠涉足的地方。
其他人包括太監或者宮女,那都是要跪在上面的。
除了大明的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能在上面站着。
可是馮保這個太監就這樣堂而皇之的站在了上面,跟沒事人一樣。
可見馮保内心深處的嚣張和跋扈。
内閣首輔高拱當時就下了決心要将馮保給驅逐。
馮保不但掌管司禮監更是提督東廠,所掌握的權勢從宮内到宮外都有覆蓋。
簡直就是權傾天下。
這種太監可留不得。
當即,在高拱的示意之下,六科給事中和言官們開始對馮保進行彈劾。
他們将馮保曆來所做的一些貪贓枉法的事情全部都扒了出來,準備遞交給萬曆皇帝朱翊鈞。
讓朱翊鈞趕走馮保。
高拱打算在奏折批下來之後,就起草聖旨将馮保給驅逐。
可是他好像忘了,司禮監是馮保所掌控的。
所有的奏折在遞交給萬曆皇帝朱翊鈞之前,都會在他手上過一遍。
高拱也是小瞧了馮保的狗膽,認為馮保沒有膽子敢将朝廷的奏折給攔下來。
但是馮保就是這麼做了,就是這麼的膽大包天。
馮保直接将高拱彈劾他的奏折全部給攔了下來,并且隐藏了起來。
趁着這個間隙,高拱趕緊去找張居正商量對策。
原來馮保早就和内閣次輔張居正勾搭上了。
馮保想要扳倒高拱不是一天兩天的,僅僅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他尋找到了張居正。
希望能夠和張居正聯手對付高拱。
而張居正也有想要扳倒高拱的想法。
因為張居正想要獨攬大權來推行自己的新政改革。
如果到時候高拱還是内閣首輔,那他的新政改革絕對推行不起來。
而且張居正很清楚,他的改革一樣需要其他渠道的力量,就比如馮保這個太監的力量。
朝堂上面的事情他可以自己來辦,但是也需要一個幫手。
馮保就是這個最好的幫手。
不求馮保能夠給他多大的幫助,隻求馮保能夠在他改革的時候别整事情就行了。
所以,有着共同敵人的張居正和馮保兩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開始謀劃着要怎麼樣扳倒高拱了。
高拱雖然是個能人,本身也有才華,而且對的大明也是忠心不二。
但是高拱依然有他的缺點,而且很緻命。
那就是高拱沒有容人之量。
在他擔任内閣首輔期間,可以說是專橫跋扈。
所有他看不慣的或者說所有他不喜歡、所有與他政見不合的都會受到他的打擊。
他也逼走了不少朝中大臣,甚至有不少内閣的人。
同時高拱也因此落下了不少的罵名,得罪了不少人。
至于張居正和高拱之間的龌龊,就是因為張居正的恩師和高拱之間的間隙所導緻的。
徐階當年起草嘉靖皇帝遺诏的時候并沒有叫上當時就是内閣大臣的高拱,而是叫上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張居正。
而高拱為人心兇也不夠寬廣,就此與張居正之間留下了間隙。
在高拱坐上了内閣首輔的位置之後,他更是嚣張跋扈。
将大權緊緊的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不允許任何不同的聲音出現。
針對這一點,馮保和張居正直接開始布局。
向李太後說高拱頤指氣使,專擅國柄。
當初,穆宗朱載垕駕崩的時候,高拱在内閣十分悲痛地說:“十歲太子,怎麼能治天下!
”
馮保就将這句話添油加醋的說給李太後聽。
他在李太後面前誣告高拱說:“高拱說太子朱翊鈞是是誰的小孩子,怎麼能夠掌管天下百姓。
”
李太後聽到這個話後很是吃驚。
這是什麼意思?
高拱這明顯是心懷不軌啊。
居然對于大明朝廷正統的皇位繼承人說出這樣的話來。
連太子都不能夠做這天下百姓的主人,那試問還有誰能夠做?
難不成還是别人?
沒過多久,馮保說的這些話就傳到了朱翊鈞的耳朵裡。
朱翊鈞聽到之後也是極為吃驚、臉色大變。
但是高拱始終都是他老爹朱載垕留下的内閣首輔,也算是托孤大臣了。
所以朱翊鈞并沒有将高拱怎麼樣,但是卻已經在心中對高拱有些不滿了。
在加上高拱自己平時裡也得罪了不少人,而且的确是有些專橫。
所以,在張居正和馮保兩人的努力之下,萬曆皇帝朱翊鈞終于決定對高拱出手了。
在得到了李太後的同意之後,朱翊鈞讓高拱緻士了。
也就是讓高拱自己辭官回鄉養老。
面對李太後和萬曆皇帝,高拱沒有任何的辦法,隻能老老實實的辭去了内閣首輔的官職,回鄉養老去了。
而高拱一走,張居正在馮保的幫助之下,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大明朝廷的内閣首輔。
張居正坐上内閣首輔的位置之後,其實與高拱并沒有多少差别。
一樣是獨攬大權,軍政大權一手抓。
大明朝廷的中的大小事務幾乎都是由張居正來一手裁決。
也就多虧了張居正是個能人,而且是個很厲害的能人。
不然大明朝廷有可能會提前幾十年就滅亡了。
可是張居正硬生生的給大明朝廷續命了七十年。
在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大明朝煥然一新,成為了整個明朝兩百七十六年國祚裡最富有的時候。
公元 1573年,張居正在萬曆皇帝的支持下,開始了一些列的改革。
不管是在在經濟還是軍事或者師朝政的辦事章程上,都開始進行了改革。
公元 1574年,張居正啟用戚繼光鎮守薊門,啟用李成梁鎮守遼東。
有了戚繼光和李成梁兩人坐鎮遼東,遼東局勢徹底被大明朝廷掌控。
北邊的疆域安全得到了保證。
公元 1580年,在張居正一條鞭法的改革下,大明朝廷财政收入暴漲。
百姓們生活的富足了起來,整個大明的經濟空前繁榮。
直接扭轉了從嘉慶朝開始的大明頹勢,甚至讓人看到了大明朝廷騰飛的希望。
這就是曆史上說的‘萬曆中興。
’
但是這個萬曆中興的主人公卻不是萬曆皇帝朱翊鈞,而應該是大明朝廷内閣首輔張居正。
雖然一切都朝着最好的方向發展,可最後始終還是出現了問題。
而這個問題的出現,也直接到導緻了大明朝由盛而衰。
使得萬曆中興成為了短暫的昙花一現。
曆史上最著名的那句‘明之亡,實亡于神宗’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的苗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