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女頻 新三國翔龍風雲錄

第二十一章 計賺董卓赀寶(二)

新三國翔龍風雲錄 龍成羽豐 3990 2024-01-31 01:11

  第二十一章計賺董卓赀寶(二)

  且說董卓行至荥陽地界,華雄和徐榮率大軍趕上。
軍師李儒對着董卓說道:“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
可教徐榮伏兵于荥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先放過;待我在這裡将追兵殺敗,然後徐将軍率軍殺出截住敵軍之後掩殺,敵兵定會大敗不敢再追。
”此時的董卓對李儒言聽計從,同時董卓又令呂布率領精兵斷後。

  呂布正在為董卓大軍斷後行軍之時,曹操率領手下大軍趕上。
呂布看到曹操大軍後,對李儒的智謀十分佩服,對着曹操大笑道:“果不出子雅所料,子雅真乃智高謀衆也!
”随後呂布指揮手下軍馬一字擺開,迎擊曹操大軍。
曹操看到自己已經追上董卓大軍,興奮地出馬大叫:“逆賊休走!
爾等竟敢劫遷天子,流徙百姓,哪裡走,納命來?
”呂布也對罵道:“背主懦夫,何得妄言!
有種的話,上來和我大戰一百回合!

  呂布之言剛落,從曹操身後閃出一員大将,衆人一看此人是曹操麾下的第一員猛将夏侯惇。
夏侯惇挺槍躍馬,直取呂布。
呂布和夏侯惇戰不到數回合,此時華雄率領一軍從左翼殺出,曹操急令夏侯淵出戰迎敵。
此時右邊殺喊聲又起,原來郭汜引軍從右翼殺出,曹操急令曹仁迎敵。
呂布、華雄和郭汜三路軍馬精力充沛,主将神勇,勢不可當。
夏侯惇哪裡抵得住呂布,數回合之後便敗北,險些命喪于呂布之手,隻好飛馬回陣。
呂布引鐵騎掩殺而來,曹操軍大敗。
曹操正準備聚集殘兵,欲回望荥陽而逃,隻聽得自己陣後殺喊聲疊起,原來埋伏的徐榮率伏兵殺出。
曹操及麾下殘部驚慌不已,慌忙策馬,奪路奔逃,正遇徐榮,曹操想轉身逃走。

  哪知徐榮取弓搭箭,射中曹操肩膀。
曹操帶箭負傷逃命,但董卓軍中有兩個士兵伏于草中,見曹操馬來,二槍齊發,曹操胯下戰馬中槍而倒。
曹操翻身落馬,被二卒擒住。
隻見一員頂束發金冠,披着紅色戰袍,身着朱漆描金的赤紅色铠甲,腰佩一把褶褶發光的寶劍,背挂一張精緻大弓,手挺着一把烏黑發亮的大戟的大将飛馬而來。
隻見他一邊大叫“孟德勿慌,駿來也”,一邊手起戟落,揮戟砍死那兩個步軍,救起曹操。
曹操一看,此人不正是衛侯吳駿又是誰!
曹操感激涕零地說道:“非衛侯,操命休矣!
”“孟德不必如此!
你休息片刻,駿去去就來!
”“衛侯放心,操這點小傷不礙事!
操願與衛侯一道殺退賊兵!
”“如此甚好!
能與孟德再次并肩殺敵,乃駿之榮幸也!
”吳駿說完,命自己手下的一名士兵把馬匹讓與曹操後,二人一起策馬殺向徐榮的追兵。

  此時吳駿雖然隻帶領一千兵馬而來,但這一千人馬都是“護龍營”的将士,是吳駿軍中單兵作戰能力最強的特種軍。
這一千人馬面對徐榮的五千人馬毫無畏懼,個個手起刀落,一步殺十人,皿濺橫飛,場面極為慘烈!
徐榮在陣後看到本已經敗逃的曹操又重新殺回,他身旁還帶着一名身披紅色戰袍,騎着渾身赤色寶馬的英俊武将,而自己手下的那五千人馬在這區區一千人馬的攻擊之下紛紛不敵,很快就潰退下來。
徐榮一看,心中大怒,拍馬而出,直取曹操。

  曹操一急,趕緊躲閃。
吳駿把大戟架住了徐榮的大刀,大聲喝道:“徐榮匹夫,休得猖狂!
衛侯吳駿在此!
”徐榮一聽此人乃是西涼軍中傳言“甯遇閻王,不觸龍郎”的吳駿,而此人在去年曾經與西涼軍中第一高手“飛将”呂布幾番大戰而不落下風,自己今日怎麼會遇上他呢?
徐榮心中極為驚恐,便舍下曹操揮刀全力迎擊吳駿。
但刀戟馬人相交,一招剛過,徐榮自覺不敵,欲轉身便逃。
但吳駿的坐騎不是别的,乃日行千裡,飛走如風的“赤龍”寶馬!
吳駿哪裡容得徐榮逃跑,縱馬趕上,舉起“破軍神戟”對着徐榮後心便刺,一戟而揮便将徐榮刺于馬下,可憐徐榮一命嗚呼,命喪當場。

  随後吳駿率領手下殺散徐榮餘兵後,和曹操率領手下殺向呂布、華雄和郭汜的大軍。
此時夏侯淵正與華雄,曹仁與郭汜四将正在酣戰;而夏侯惇卻不敵呂布正要敗逃。
而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三将看到自己主公曹操安然無恙,而且他身邊此時又多了衛侯吳駿,三人心中焦急之心大減,更加賣力殺敵。
但呂布、華雄和郭汜三人各自帶領着一萬人馬,且主将神勇,在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的反擊之下還是明顯占于上風,特别是呂布已經把夏侯惇打敗了,要不是他看到自己的老對手衛侯吳駿的出現,加上夏侯惇本身拼死搏殺,招招均是兩敗俱傷的打法,呂布早就将夏侯惇斬于馬下了。

  突然,在呂布大軍的陣後殺出一支純黑色的隊伍,為首的是一名臉骨粗橫,肩膊寬厚,眼若銅鈴,手持雙戟,身披黑色披風的武将;在郭汜大軍的陣後殺出一支純黃色的隊伍,為首的是一名身着一身黃色披風,手提黃虎鈎鐮戟的武将。
原來是衛侯吳駿麾下的典韋和張遼殺到。

  呂布大軍和郭汜大軍此時受到曹操軍和吳駿軍的前後夾擊,陣型大亂。
特别是郭汜大軍,原來隻是依靠西涼兵馬的人數占優的情況下,才能和曹仁相持平,但現在有了張遼的三千“禦龍營”的兵馬的加入,雙方的兵馬人數由原來曹仁的三千對郭汜的一萬,變成了現在的六千對一萬,此時郭汜大軍首尾不能兼顧,加上張遼和曹仁兩人高超的武藝,西涼大軍傷亡慘重;而呂布原來一方面對應對夏侯惇的死拼,一方面要防範衛侯吳駿的随時發難,此時他又看到兩天以前曾在虎牢關前與自己大戰五十多回合的典韋的加入,自是不能全身應對,勉強略占夏侯惇的一絲上風。
典韋在看到呂布後,想喝了興奮劑一般狂暴,指揮着麾下“黑龍營”的一千名士兵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向呂布的所在位置,呂布的一萬大軍在夏侯惇和典韋大軍的兩面夾擊之下,勉強能應付,但是士氣卻開始大大跌落。

  而呂布的三路大軍中,也隻有左翼的華雄大軍在對陣夏侯淵時zhan有很大的優勢,華雄的一萬大軍此時已将夏侯淵的三千人馬殺得七零八落,夏侯淵本身也有幾處傷痕。
夏侯淵正要逃到吳駿和曹操之處,此時曹洪、李典和樂進三将各自率領三千人馬殺到。
三将看到自己主公此時在吳駿大軍的保護之下,安全無虞,憂喜交集,都松了一口氣;而看到夏侯惇、夏侯淵兩兄弟此時危險重重,險象疊生,随後曹洪率領麾下将士殺向呂布來助夏侯惇,而李典和樂進率領麾下将士殺向華雄來助夏侯淵。
之後呂布大軍中受到典韋、夏侯惇和曹洪的三面夾擊,而呂布又要留意随時伺機而動的衛侯吳駿,招式和戟法有些緩慢和滞懈;而華雄也是受到夏侯淵、李典和樂進三面夾擊後開始處于下風;最慘的要數右翼的郭汜了,他大軍在張遼和曹仁二人的夾擊之下死傷大半。

  此時對陣厮殺的雙方,每個人都殺紅了眼:呂布的三路大軍是為了阻止吳駿和曹操的軍隊去追趕董卓;而曹操是為了追擊董卓;吳駿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消滅董卓的有生力量。
呂布大軍優勢在于兵馬衆多,以三萬對一萬多人;吳駿和曹操大軍的優勢在于武将衆多,現在基本上都是幾個人去夾擊呂布大軍的三名主将,而且還有精通兵法和謀略的吳駿和曹操在陣後指揮調度。
對陣雙方厮殺了将近半個時辰後,郭汜在張遼和曹仁的夾擊之下負傷而逃,而張遼和曹仁指揮大軍對其進行掩殺,郭汜大軍潰敗而逃;之後曹仁加入對華雄的夾擊,張遼加入對呂布的夾擊。
華雄再怎麼厲害,也低不過夏侯淵、曹仁、李典和樂進四面夾擊,幾個回合過後,也是跳出陣外亡命地逃跑,曹仁、李典和樂進三将指揮手下兵馬對華雄的殘部進行掩殺;而呂布在張遼的加入後,也是要面對典韋、張遼、夏侯惇和曹洪的四面進攻後,呂布逐漸漏出敗相;之後夏侯淵加入了戰團。
呂布一看,今日之事不可為,也是尋找了合圍自己的四将的破綻後逃出陣外。

  吳駿和曹操一看,呂布大軍已是全部潰敗,二人指揮着麾下士兵全線追擊,麾下的八名戰将就像八把尖刀橫掃呂布的敗軍。
吳駿和麾下“護龍營”在打敗徐榮大軍後,吳駿就一直沒有讓他們加入戰鬥,但是吳駿和這一千名特種軍在後軍壓陣,所起的效果要遠遠大于加入戰鬥所起的效果,因為他們給了呂布大軍極強的威懾作用,所謂“上兵伐謀”!
吳駿在看到呂布潰逃後,大戟往前一揮,身後的“護龍營”士兵就像一陣急速的風掃過,猛撲向呂布的殘部。
半個時辰過後,吳駿大軍和曹操大軍終于打敗了呂布的三萬大軍。

  但是吳駿大軍和曹操也是有所死傷的,特别是曹操此次帶來的一萬餘名人馬,經過幾番厮殺就隻剩下殘兵八百餘人,可以說是損失慘重,要不是吳駿帶領大軍及時趕來救援,說不定傷亡還要慘重;吳駿軍中的張遼“禦龍營”的三千人馬則是傷亡了三百多人,典韋“黑龍營”的一千人馬傷亡了一百人,而“護龍營”則是隻有傷亡十幾人而已。
曹操本還想繼續追擊的,但一看自己的人馬之剩下區區幾百号人,況且董卓雖然損失了三萬人馬,但他還是又十萬之衆,要是董卓再在途中設伏,自己再追擊豈不是要從陳留帶來的老本都要賠光?
且戰機已失,追擊無益,曹操無奈之下隻好率領餘下兵馬,辭别吳駿後返回河内。
吳駿看到今日的戰果後,也是十分滿意,自己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曹操,但好歹自己也是救了他一命,而在曆史上他追擊董卓之時,由于中了李儒之計,也是大敗而歸;此時他的損失要比曆史上的要小了一些。

  在曹操走後,吳駿也收拾整頓好兵馬後,大部隊回營紮寨,隻是象征性地排除一百名士兵在呂布身後追擊着,同時吳駿讓他們打着自己和曹操的旗号前去追擊,但要離呂布等人要有一段距離,而且每人馬後都纏着樹枝,一百人拉開距離後猶如千人之衆。
就這樣不疾不徐地跟在呂布身後,此時的呂布已經成了“驚弓之鳥”,看到自己身後有追兵追來,以為是吳駿和曹操率大軍前來,惟有拼命地往董卓的大隊方向趕去。
第二天,吳駿率大部隊兵馬回到諸侯紮營的地方,隻是閉口不談追擊董卓之事。
各諸侯以為吳駿像曹操一樣在追擊董卓之時遭到埋伏,心中均暗暗發笑,都慶幸自己沒有前去追擊。

  謝謝各位書友對我龍成羽豐的大力支持!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寫作動力!
我每兩天會完成一章的内容。
請大家多多支持!
我的郵箱是wufuchecom,我QQ号是624506023。
《新三國翔龍風雲錄》的QQ群号是14871308。
有什麼問題,請聯系我。
敬請關注下一章。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