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張道顯的修道理念總結一下,便是有五則:
第一是修道養德,内功外行。
修道為内在修煉,即内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修煉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煉功夫的精進。
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
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
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
第二是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
”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
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
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内修而言。
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第三是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
“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
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陰符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
由于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内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緻。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于一個字——靜。
第四是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丹道修煉,主張“自度度人”。
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煉,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迹于世,廣度有緣。
一人行修,衆生受益。
否則徒求自了,帶道飛升,于世無功,必遭天譴。
第五是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感。
”《黃庭經》雲:“至道不繁”。
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
修煉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
《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蓋愈趨簡單,愈近大道。
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
”頗合修煉宗旨。
而王生則是在他的基礎上,再給張道顯加了三則,讓他的理論逐漸自恰,得以說服人。
分别是仙道貴實,理訣并重、和光同塵,借假修真、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另外,要想說服人,就得立下典型,譬如仙神之流有誰,怎麼成的仙神,來曆如何,都一一說出來。
王生順帶将道教中的三清四禦、星神與四方之神的道教神話概念給張道顯說了一遍。
原本...
張道顯是要來說服王生的。
但是聽完了王生一番話之後,他直呼廣元侯真乃天人!
對于修煉的理解程度,遠勝于他。
“君侯明明對我道家修煉有如此高深理解,方才我那大還丹,對君侯來說,不過是粗鄙之物罷了。
”
聽了王生一番話之後,張道顯臉上再沒有自得之色了。
現在的廣元侯王生,讓他感覺,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呵呵。
”
王生沒有承認什麼,也沒有否認什麼。
道教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在後世,神話體系已經是非常穩固了,并且幾乎沒有神明都有迹可循,而他的一套修煉手法,亦是能夠自圓其說。
如果騙不了人,那後世也就沒有那些氣功大師的市場了。
到新世紀前,尚且有氣功大師的市場,更不用說在西晉這個時代了。
“等你見了陛下之後,便好好與陛下說道這養生之道,陛下日理萬機,身子關乎國家,可是容不得半點差池。
”
張道顯重重點頭。
“既然是君侯親口言之,那麼小道自然會竭盡全力。
”
對!
竭盡全力。
最好每天能給皇帝吃一個大還丹。
那皇帝司馬遹的身體,肯定就倍棒了。
再與張道顯說了幾句,王生也沒有興趣和這家夥多說了。
道法自然。
這換做是修仙世界,這也就算了。
你跟我在曆史文裡談修仙。
王生要是信了,那就他蠢了。
張道顯緩緩退後,若是來之前,他心中還有些驕傲,自诩自己有仙人之姿的話。
見了廣元侯之後,他才方知自己的渺小。
果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差點就夜郎自大了。
王生從外府走向内府書房。
張賓一直跟在身後。
王生從豫州歸來,經過他的一番操作之後,他之前擔心的性命安危問題,已經算是解決了。
畢竟皇帝被他糊弄過去了。
不過...
人在雒陽,肯定是要失去一些東西的。
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該老實的,肯定要老實。
他在弘農郡與豫州的根基,恐怕不會太穩固。
不過...
這屯田之事,皇帝肯定是會交給他的。
在屯田至于,敲打當地的地頭蛇,這一點王生還是會的。
廣積糧,高築牆。
若說是在亂世之中,肯定是糧草最為珍貴了。
王生作為屯田的主事,所得的糧草除了上交給雒陽糧倉之外,更多的,其實是留在了當地。
名目也非常清楚。
口糧。
赈災糧。
隻是這口糧與赈災糧的數目,其實是遠多于王生上交的糧草的。
畢竟用上了農具,水車,農肥這些東西,産量肯定是會上來的。
比之原來的産量,可以說是高了一倍不止。
這也是王生能夠截留這麼多糧草的原因。
在皇帝認知中,這各地屯田能夠交得如此多的糧草,已經說明是豐年,廣元侯在當地經營有道了。
現在的世道還是有點亂的,如果說這世道太平了,未嘗不可以開發江南,從越南,也就是現在的交趾地區搞來占城稻。
相比于北方的小麥,黍米等作物,一年兩三熟的占城稻無疑是更加優良的作物。
若是再想遠一點。
這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薯,那更是可以養活無數人。
當然...
現在想這些,确實是有點想太遠了。
從某種程度來說,若是想要開發江南,從交趾地區搞來占城稻,肯定是要花費一點人力物力的了。
如果以一個臣子的身份來說,根本搞不到這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