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這種立憲派并不是受到什麼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才形成的,他是正宗的儒學學者。
之所以誕生這種想法,還是因為明朝君主權力太過集中,導緻許多決策靠一個人,風險太多。
朱元璋當年廢除丞相,就再也沒有人能分皇帝的權了。
至于後來的内閣,那不過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内閣的權力是什麼?
是票拟!
就是寫建議。
最後簽字蓋章還是在皇帝這裡。
而丞相是什麼?
丞相是有簽字蓋章的權力的,是政府首腦!
完全不一樣的兩樣東西。
實際上黃宗羲這是對萬曆和天啟的一種反思。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朝堂行政運轉幾乎停滞。
天啟天天做木工,也是把朝堂整得人心疲憊。
最後一道簽字的權力叫批紅,一般司禮監太監完成,但也需要上報皇帝,皇帝點頭,司禮監才能批複,不然就掉腦袋吧。
可天啟就不同了,魏忠賢你随便玩吧,不要煩朕,朕要做木工。
所以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都是有原因的。
崇祯語氣非常柔和,道:“無妨,既然朕找兩位來,必然是誠心商量事情,任何話都可以拿出來說,朕也不是聽不進去建議的人。
”
黃宗羲猶豫了一下,道:“陛下,學生卻是有一個想法。
”
“你但說無妨。
”
“學生以為,陛下日理萬機,憂國憂民,一人處理的事情太多,若是能重立丞相,則無憂矣!
”
黃宗羲就主張恢複丞相制度,設置政事堂。
天子不能盡,則宰相批之,下達六部施行。
意思就是天子不能完成的,就由宰相拍闆,下達六部。
這很像宋朝的那一套,這種制度其實比較合理,糾錯能力也很強。
而且黃宗羲還有一個想法,天子傳位,傳賢不傳子。
意思就是,皇帝你死後,如果你的兒子比較昏庸,應該把皇位傳給賢能的宰相。
這一點站在後世人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正确的。
但是,不适合現在的大明。
現在的大明社會撕裂極度嚴重,要全面改革,就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丞相可以設,但不是現在。
全國軍政體系還沒有完成,就設立一個丞相,搞出一個權臣來怎麼辦?
所以啊,知識分子的想法是好的,可要結合實際來。
皇帝道:“朕的《矛盾說》看了嗎?
”
黃宗羲微微一怔,皇帝還有這本書?
顧炎武也搖了搖頭。
崇祯笑道:“好像還在朕的桌上。
”
“朕還跟你們說說,你們也姑且聽之。
”
兩個人把耳朵豎起來了。
“現在的大明與建國之初的大明有何不同?
”
“一、朝堂的政策無法下達地方,這叫行政官僚壞死,這是中央朝廷于地方之間的矛盾。
”
兩人微微一怔,覺得皇帝這個用詞雖然奇怪,但确實到了點子,形容得非常到位。
“第二、貪污成風,沒有錢就不辦事,有錢也不辦事,腐敗無能!
這是新政與現有的官僚體系之間的矛盾。
”
“第三、學術界的意識形态出了大問題,文人空談誤國,極少人幫朕解決實際問題。
這是大明朝日益艱巨的民生與知識分子不作為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