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就是印度。
印度在大航海時代是什麼地位呢?
印度在大航海時代是一塊巨型肥肉。
不是說印度有多發達,而是一些其他的原因。
一、當年亞曆山大東征,最遠打到印度,之後在歐洲一直流傳着印度遍地是黃金和香料的傳說。
二、中世紀歐洲世界,流傳着另一個傳說,說上帝派他的使者前往印度,将印度基督化,成為一個遙遠的基督世界。
所以達伽馬上岸後說了一句:我為基督和香料而來。
荷蘭人在搞大航海準備工作的時候,幹脆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可不是指東方的印度公司啊。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對立面還有荷蘭西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指經營以印度為分界線以東的所有貿易,包括了東南亞、亞洲所有。
西印度公司當然是指經營以印度為分界線以西的所有貿易,例如阿拉伯、紅海、非洲、美洲等等,都在荷蘭西印度公司的經營中。
那麼為什麼又來了。
歐洲為什麼以印度為分界線?
翻開地圖看看,看看大海和陸地的分布格局,你就會發現,印度這個鳥地方,在海洋時代的位置真是太特麼好了。
它在亞洲和歐非之間,是許多從西方到東方,東方到西方的船隻,都需要停靠的地方。
要不然漫長的海洋航線實在煎熬,所以印度成了遠洋航行的補給站。
再想想,印度最南端的斯裡蘭卡就是被葡萄牙人占領了的,最先開始殖民時代的這批人,肯定是先占領最好的地方。
後來,英國崛起,為何那麼重視印度?
因為在風帆時代,由于航海工具的限制,它的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啊!
可惜,20世紀後,阿三自己不争氣。
英國人離開阿三的時候,還是留了許多資産的,比新中國建國的時候要富裕得多,後來卻被新中國吊起來打。
這是單純的印度的優勢。
那它這種地理優勢,在21世紀的航線中也沒有多大凸顯啊?
你該不會在忽悠我吧?
21世紀的船不需要沿途補給,從亞洲到歐洲沒什麼壓力。
但風帆時代,甚至蒸汽船時代,遠洋航行都是需要中途補給的。
很顯然,張凡是看中了印度優勢。
一、地理優勢。
印度作為大明朝全面滲透西方的第一個橋頭堡,是必須要掌握在朝廷手中的。
例如接下來,明軍越過馬六甲,遇到了奧斯曼的海軍,會不會打起來?
遇到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海軍會不會打起來?
西班牙在印度以西的勢力還很強,會不會打起來?
再例如,埃及這樣的地中海戰略橋頭堡,要不要拿下來?
畢竟,要對歐洲進行商品傾銷,得有最安全的航道保駕護航啊!
最安全的航道是怎麼來的?
指望别人拱手讓來嗎?
那必須得用火炮打出來!
二、氣候環境優勢。
有這樣一個數據,21世紀,印度的耕地面積是中國的三倍,而且是一年三熟!
這自然條件好不好?
好爆了!
但印度玩出了什麼局面?
印度的糧食産量隻有中國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