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衆,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漢初平三年八月初五。
以大儒趙岐為主的朝廷使團抵達雒陽,敕封朱儁、宣慰天下的消息很快便四處流傳,最先得到這個消息的是離河南最近的冀州、颍川等地。
太仆趙岐當着各州遣派來觀望的使者的面,宣讀了數道诏書,比如流傳甚廣、卻未有在關東明确公布的罪己诏對追尊皇帝兄長弘農懷王劉辨、生母王美人的诏書、以及朝廷近來的一系列變動與改革,讓所有人應接不暇。
在一個吉日,趙岐隆重的舉辦了孝懷皇帝劉辨、靈懷皇後改葬遷陵的儀式,當時圍觀的大小官員、軍兵士民不知凡。
這個儀式的告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昭示着皇帝正式繼承兄長的皇位,擁有漢家統續無可争辯的合法性。
做完了這一切之後,趙岐親自将裴茂等人送到黃河邊上。
趙岐在整個天下士人眼中具有極高的地位,聽說他到對岸,袁紹與曹操親自帶兵到岸邊結帳迎接,以示尊重。
趙岐本來不打算過河,此時盛情難卻,隻得親自渡河宣慰,好言申明了一番大義後,便返身回去了,留下裴茂、田疇等人随袁紹的隊伍前往邺城。
冀州,邺城。
冀州自古以來便稱為九州之首,土地肥沃,民衆百萬。
在初平二年的時候,渤海太守袁紹借公孫瓒的兵勢、迫使韓馥相讓冀州之後,袁紹的實力便突飛猛漲,幾次與強勢的公孫瓒用兵而不落下風,隐隐然有河北第一諸侯的态勢。
當然,若是沒有奮武将軍公孫瓒,袁紹便足以擔得起這個名頭。
要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動天下,除了弘農楊氏能與其比肩以外,袁氏就是大漢朝一等一的士族豪強。
想當年為了抵抗閹宦,袁楊一體,彼此結親,可謂聲勢驚人。
如今楊氏選擇在中央博出位,與袁氏在地方上建立勢力的觀點早已産生分歧,在短期内,楊氏在朝中幾經波折,勢力大減,袁氏在地方上稱雄,問鼎天下,以至于後世人重讀這段曆史時隻知漢末的頂級豪強有袁氏,而不知有楊氏。
但從長遠來看,楊氏才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最後赢家。
由于楊氏的立場也随着皇帝的态度以及朝政方針的變化而轉變,對袁氏敬而遠之,沒了楊氏在地方上與袁氏争風頭,汝南袁氏可謂一家獨大,關東莫敢與之争鋒。
而作為袁氏最孚盛名的後繼者,哪怕袁紹得到冀州的過程有些不道義,他所在的州牧府依然彙聚了無數人才,文臣武将,各列一行,甲士精銳,氣象不凡。
此時的袁紹方才四十出頭,姿貌威容,儀态不凡,頭戴着當下王公名士之間最盛行的幅巾,颔下長須修剪得一絲不苟,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他的上嘴唇搭着下嘴唇,耳朵長且軟薄,在面相上正是做事優柔寡斷,耳根子軟的性格。
當然,袁紹行事厚道,好結交名士,這種性格在前期為其打下河北這個偌大基業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在最後,麾下謀士一多,派系鬥争劇烈,若是沒有主見和魄力,極易導緻挫敗。
而現在,袁紹以及歸屬勢力顯然還沒有這種情況,能聽良言,能處善斷,還算是一個優良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