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陰晴,日有課程,前者未足,後者複來,此鹽之苦。
”————————【上鹽場圖詩略】
新任冀州刺史王邑沒有讓皇帝等太久,很快便輕車簡從,抵達邺城。
皇帝軍營裡召見了他:“河東的事情,都已交接妥當了吧?
”
“禀陛下,杜伯侯在河東做過多年郡丞,熟知河東事務,有他接任太守,必不會使朝廷新政有差。
”王邑這幾年勞于政務,老了許多,同時也幹練了不少。
“喔。
”皇帝簡單應了一聲,京兆人杜畿有治繁理劇之才,是少有的良吏,出身王斌主辦的第一期吏治科,熟悉皇帝的施政理念、幾年來都在河東耕耘,可以說沒有比他更熟悉新政、更有能力接收河東事務的人了。
他開始招呼着風塵仆仆的王邑坐下,命人給對方奉茶,道:“這些年河東郡一地的稅賦、産出,屢屢為司隸翹首。
朝廷東征、雍涼之亂,所需糧草、民力,河東貢獻甚大。
如今東征已畢,雍涼将弭,河東的倉廪都可還充實?
百姓可有疲困?
”
“不敢有瞞陛下,河東幾年豐稔,官富民足,這兩年為朝廷征戰供輸糧草幾有百萬,皆仰賴黃河、汾水、渭水轉運各地,民力倒是勞累不多。
”王邑就是因為運輸糧草有功,不但被升遷做冀州這個大州的刺史,更是得到了一個關内侯的爵位。
對于河東郡的具體情況,他作為剛卸任的主官,自然比任何人都要清楚,當面說也比寫就奏疏讓皇帝閱看要全面:“臣奉诏趕赴冀州之前,與杜伯侯當面清點倉廪籍冊,知倉儲剩餘稻麥、豆粟等糧秣數萬斛……今年雨水充足,又是仰陛下盛德、天賜的豐年,租稅當甚為可觀。
”
“那鹽政呢?
”皇帝關心起錢的問題:“”
“尋常鹽井一日夜可産鹽四石,大鹽井可産鹽六石。
朝廷自重設鹽官、專賣以來,官府屢屢開辟鹽池,由曾經的二十餘處增至七十餘處,鹽井六百餘口,每日可産鹽兩千六百餘石,一年可産鹽百萬石。
”王邑不假思索,沒有絲毫停滞的說道:“以三輔一石八百錢的鹽價來論,河東鹽官每年可為少府繳八億錢。
”
“不止這個數。
”皇帝很明白的說道:“各地鹽價不一,我記得遠在敦煌、五原,鹽價至少都是千錢。
”
“唯唯。
”王邑心裡驚了一驚,慚愧的說道:“朝廷原隻有司、并、益數州之地,民戶不足,每年産鹽遠大于百姓所需,為使鹽價不至過賤,保證官府收益,河東郡每年都有将鹽存儲,并未完全售出。
”王邑才剛說完,便發覺皇帝正一臉戲谑的盯着他看,他畏縮的将頭低了低:“如今陛下一戰克平天下,海内一統,河東之鹽可遠銷天下,每年少說也有三十餘億。
”
反正現在他已經不是河東太守,他可以在超出一定程度的合理範圍之外進行數據誇大,至于具體能不能達到這個數據,那就是新太守杜畿的事了。
王邑在皇帝面前吹噓着自己在河東的種種政績,譬如驿道、屯田、策試選官、教育、度支、考成等等,這些政績随便單拿出一件給其他郡守,都足以成為其大誇特誇的亮點,而王邑卻随處皆是,不可不說這除了他個人出色的治理能力以外,朝廷給予的大量政策與資源傾斜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聽完了王邑不自覺帶有驕傲的陳述,皇帝滿意的一笑,又感慨道:“記得當年朝廷隻有司隸、并州等地的時候,一年歲入不過幾千萬錢。
如今僅是河東鹽榷便有數億,這還沒有算上其他地方的鹽鐵歲入,與以前比起來,局勢真可謂是天翻地覆。
”王邑讪讪的正要說上幾句話,卻見皇帝莞爾的望向他,說道:“我記得當年在河東召見你時,問你經濟之道,你支支吾吾,如今倒是很擅陶朱之事了?
”
王邑心裡高興,視線忍不住往一旁陪坐的賈诩看去,作為王邑的薦主,賈诩并沒有因為自己舉薦的人如今步步高升而感到得意,他似乎永遠都是風淡雲輕的模樣,讓人看不出深淺。
見賈诩無動于衷,王邑神色這才收斂了幾分,他沉聲道:“陛下當年垂詢臣《管子》數篇,臣皆不能答,事後深感愧恨。
陛下所言‘治國有道,不可拘泥一處,要因時而變’等語,臣銘記于心,片刻不敢忘,每日除政務以外,更是研讀《管子》。
如今也算知曉其中大義,回首再看河東施政,亦知治理一郡,并非隻是農桑,亦需貿易、百工合力。
”
對方引用的原話就連皇帝自己都快忘記是否說過了,但皇帝從來不吝惜于對一個時刻将自己的話放在心中揣摩的下屬表示贊賞,他提拔王邑本是出于平衡局勢、推行河東新政的需要,如今看來倒是多一份拿他做标榜的意圖了:“你能想到這裡,卻也是殊為不易了。
”
“河東之鹽行銷荊豫,繡衣使者與平準監多賴此在沿途布置,分散耳目。
”賈诩在一邊補充說道:“關中局勢,一舉一動,皆細如掌上之紋,河東鹽官也功勞不小。
”
皇帝對此表示同意,繡衣使者這類情報、統計機構在各處的設立不僅是依靠遊曆天下的劍客遊俠,更是建立固定的某處據點,以合法正規的身份采集信息。
鹽鐵官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任何的軍事調動或舉措都離不開鹽鐵,有時候往往不需要刻意去打探,隻根據鹽鐵價格的波動就能做出預測。
此外,除了平準監的部分人手身兼鹽鐵官,半公開的打探市面上訊息的同時,還有繡衣使者藏在更深處,以更為隐蔽的方式進行探報。
這是賈诩經營數年,利用散落天下的遊俠以及官鹽銷路所打造的兩套情報體系,平準監專注于數據統計,繡衣使者專注于諜情刺探,從而成為皇帝甫出關東,而制勝天下的法寶之一。
平準監與河東鹽官為了調查市場物價、統計數據而有相關合作,這是王邑有權知道的事情,但他卻不知道鹽官隊伍裡有多少繡衣使者。
這些人除了對外,對内也是一清二楚,王邑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賈诩剛才那番話豈是為他表功?
而是在警告他不要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