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裡,匈奴、種羌,并擅其地,是為漢疽伏疾,留滞脅下。
”————————
“讓猛孫入太學是假,借此試探朝廷的口風才是真。
”劉虞将奏疏傳給了對面的荀攸,緩緩說道:“此人居心難測,恐怕是想着回南單于庭。
”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轉而問起另一件事:“於夫羅眼下尚在何處?
”
賈诩躬身說道:“據耿衛尉與趙議郎等人稱,匈奴於夫羅于去年脅持張楊叛離袁紹,攻破黎陽營,後為曹操所敗,如今下落不明。
臣聽聞,於夫羅曾與黑山黃巾相結,如今河内黃巾為袁紹所擊,其無所依,要麼北上附從張燕,要麼南下。
而袁紹将在明年對黑山軍動兵,正當戰端之處,彼等不會貿然北去,理應南下。
”
“前些時日,袁術為了聲援朝廷,就劉公于冀州遇襲一事譴責袁紹,于是出兵陳留。
”荀攸緩緩說道:“想必於夫羅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術麾下去了。
”
“記得於夫羅當年曾參與讨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員義士。
”劉虞怫然不悅,冷聲說道:“誰知沒過多久便舉兵叛亂,不僅劫掠臣民,甚至還勾結蛾賊。
本以為這次他會認清形勢,一同聲讨袁紹,怎料竟不發一聲的南下了。
”
荀攸微微皺起眉頭,不動聲色的略過劉虞發的牢騷,說道:“當年南匈奴内讧,其國人起事殺死老單于,於夫羅身為其子,理當繼位。
而叛亂者擔心報複,于是另立單于,於夫羅複位無望,隻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時正值朝廷大亂,於夫羅求援無果,隻得流竄于河東、河内等地。
如今彼等竄入陳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難馴之輩,好不容易安定的兖州恐怕又會興起戰端。
”
“彼等手下不過千餘兵馬,兵甲朽鈍,即便有袁術給他提供資助,有曹操督兖州軍事,諒他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皇帝想了想,說道:“就讓他在中原到處亂竄吧,朝廷正好趁着他這個單于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攤子爛事給處理掉。
”
“陛下說的是。
”荀攸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說道:“眼下并州各族之中,鮮卑地近塞外,暫且不足為慮。
并州以内,則以匈奴、烏桓為盛,眼下匈奴内亂,其勢已弱,而烏桓勢強。
朝廷之官、兵甫一進入并州,實不可直面強敵,招惹烏桓,以免與其徒作鹬蚌之争。
若欲專自樹威,當以匈奴為先。
”
皇帝輕聲問道:“那這個去卑,該如何處置?
遣歸匈奴?
”說着,皇帝指了指傳閱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說道:“他可是連質子都交出來了。
”
“臣以為,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當還之以誠。
”身為并州刺史,劉虞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裡對并州做了一番功課,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與經驗看來,治理并州其實也不難辦:“為今之計,當以籠絡人心為上。
朝廷理應遣還去卑以示誠意,在另派使者說之,勸諸部族歸服,重新恢複藩屬貢獻、朝廷賞赉之制,以安異族之心。
而後務求農桑,修養民力,不出數載便可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