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
”————————【便宜十六策·君臣】
尚書左丞諸葛亮身材颀長,面如冠玉,他今年才二十餘歲,就已是有名的沉穩持重、不驕不矜。
此刻他笑着将劉備迎進房中,隻見房中桌案上擺着諸多文書,旁邊擱着尚未啟封的食盒。
劉備進來見到後,掃視了一下屋内環境,便笑道:“想不到你竟有如此多公務,右丞似乎就輕松許多,你這樣夜以繼日,小心案牍勞形,傷損身體。
”
“公務都已在白日裡辦完了,隻是在下給自己找了許多事做:想将兩朝現存蘭台、天祿閣等處的奏表诏令整理收錄,以成檔案。
這兩年忙裡偷閑,大抵都在忙于此事。
”諸葛亮簡單收拾了一番,邀劉備坐下。
劉備随手拿起一份破舊的簡牍,上面字迹依稀看得出是孝哀皇帝時的策書:“夫三公者,朕之腹心也。
輔善相過,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
這是孝哀皇帝罷黜大司空師丹的策書,起因是師丹治下不嚴,導緻被人彈劾洩露機密,但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師丹主持的改革觸犯了貴族與士族豪強的利益。
劉備内心複雜,不知怎麼偏偏就拿起了這份頗具意義的策書,或許,是諸葛亮剛才特意翻找出來自行查看的。
“治國不易,為人臣者也不易,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劉備将策書還給了對方,見他收拾出了一方桌案,忙将食盒裡内的湯飯端出來,邊說道:“不怕你說笑,我曾經遠在江湖,以為治天下易耳,如今身居廟堂,才知其難也。
單是調和鼎鼐,就是一個苦功夫。
”
諸葛亮一絲不苟的将東西分門别類的收拾好後,動手将自己食盒裡的東西拿出來端在案上,他的食盒裡比劉備的要少兩份菜,不過也不傷大雅:“在下以為,君明臣賢,缺一不可。
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
有二心者不可以事君,有疑政也不可以命臣下去辦,上下好禮,則民易使,如此則天下治,這就是君臣之道。
”
“什麼叫‘疑政’?
”劉備饒有興趣的問道。
“政有疑難,事有未慎,便是疑政。
”諸葛亮低眸微思,便道:“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
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事才會大行,教令才會得中,這就是治國之道。
”
劉備看他年紀輕輕便侃侃言道‘君臣’‘治國’的道理,言辭之中卻又不是淺薄之見,不禁心生感佩,看向對方的目光竟有些賞識的意味了:“我如今才知道朝廷賢良之多矣!
”
“劉公謬贊。
”諸葛亮同時也看向對方,兩人目光交彙,各自都有了計較,現在朝廷局勢明朗,曹操作風強勢霸道,一日之盛,在諸葛亮眼中并不會長久。
而劉備潛力巨大,頗有德望,最重要的是,跟曹操身邊有郭嘉、董昭等人比起來,劉備在朝中尚無根基,正是一個合适的、親近的人選。
雙方各有所得,這一夜裡相談甚歡,直到第二天,劉備造訪曹操府上。
曹操早得了消息,打開中門迎接這位尚書右仆射、宜城亭侯劉備,兩人相會于府後花園,郭嘉、王必、衛觊等人座下相陪,曹操命人捧出一壺葡萄酒來,珍而重之的為劉備斟滿,道:“今已入秋,我這園中唯有幾株梅子還算佳果,可惜時令已過,不然青梅佐酒,以其酸消此酒中苦味,就差強人意了。
如今——”他将水晶盞輕輕放在劉備面前,桌上還有幾盤下酒菜:“略具酒馔,還請玄德笑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