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
?ww?w?.?”【呂氏春秋不屈】
“各地蝗蟲都撲滅的如何?
”皇帝拿起杯盞啜飲一口,随後輕歎了口氣,終于說到現今朝政的重點:“還有三輔、司隸等地的旱情,一應通報上來。
”
“臣謹諾。
”趙溫與馬日等人對視一眼,盡量揀了好的先說:“自三月下诏各地官府領民搜撿蝗卵,捕殺螟蛉以來,起先百姓黎庶不信蝗乃卵生,隻顧着青苗耕種,不肯用心應付,官府不敢強命相逼,僅是出資采買蝗卵。
唯有各地軍屯、民屯得奉切诏,認真辦事,兩個月來搜撿焚毀蝗卵無數……”
“官府不敢強命,但可以溫言勸勉,我聽說有些官員在勸民搜撿蝗卵的事上就很得力。
”皇帝擡手打斷了趙溫的話。
趙溫明白過來,着即答道:“陛下睿鑒,地方各官在奉诏搜撿事上,确有不少堪為範則,譬如左馮翊種拂,嚴于律己,治郡頗有政聲,百姓無不心慕而從之;河東太守王邑用鹽來換取百姓搜撿蝗卵、呈交官府,據奏報,河東一郡百姓黎庶無不踴躍搜撿,幾乎無有螟蛉之憂。
待到現今,除開幾縣偶有蝗群,其餘諸地,卻是不曾有保災情。
”
左馮翊種拂與河東太守王邑以不同的方式取到了同樣的效果,若要分個優劣,在時人眼中,無疑是種拂以道德感化黎庶的方式為上,王邑以利驅民的方式卻不易受人重視,這一點,在趙溫說起二人事迹的先後順序就能看出來。
但在皇帝眼中,他卻更為欣賞王邑的做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種拂他們一樣,能以自身的道德修養感化黎庶,治理天下終歸到底還是要靠那些專業性的行政官員。
而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符合皇帝要求的專業性官員實在是太少了,這些就得靠太學、吏治科等教育機構慢慢的‘百年樹人’才行。
“有旱必有蝗。
”皇帝無不欣慰的說道:“朝廷修了兩年的河渠池陂,又有新的耕作之法、農耕之器推行關中,可謂是備旱已久,即便今年旱災大盛,年底也不過是糧食減産,隻要朝廷免稅不征、及時赈恤,黎庶就都有活路。
是故,我最憂慮的,就隻有蝗群啃食禾苗、讓百姓顆粒無收。
現在聽了你們的話,我這才算是松了口氣。
”
“這一切,都是君上運籌帷幄、勤政愛民的結果,臣等不過是忝奉職事,供君上驅走而已。
”董承立即阿谀道,還不忘為自己表功:“聽說京兆有民不信蝗蟲卵生,京兆尹胡邈為了示信于民,與長安令一同不知用什麼法子,将搜來的蟲卵孵出了螟蛉。
黎庶見了,皆深信不疑,由此政令推行,通暢無比。
後來傳及旁郡,皆效仿信服,難為彼等想出這個法子。
”
“先讓吏部記着,等年底時再一概叙功。
”皇帝點了點頭,随口說道。
此時朝廷雖不說政通人和,但經過這麼多次的吏治整頓,已經可以算是一個具有行政效率的政府,再加上水利完善、府庫充盈、又減輕了蝗災的壓力,朝廷完全有能力應付關中這場大旱。
趙溫、馬日這些輔政理國的大臣們辦起事來也就從容了許多。
“雖是朝廷早有綢缪,但天威難測,非人力所能勝之。
”沉默許久的馬日咳嗽一聲,終于出聲說道:“據奏報,右扶風、弘農及京兆南部等縣早已通川燥流,異井同竭,老弱不堪遠汲,貧寡單於負水。
據說當地已有黎庶為求口糧,賣地賣子,若是朝廷、官府皆束手不管,恐有失人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