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紙筆,劉钰大緻給田索、田平講了講俄國的問題。
大緻講了一下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末代公主遠嫁北方蠻子、數次俄土戰争之事。
田索咂摸了半天的味道,不太确信地問道:“這怎麼聽起來……像是昭烈皇帝于西川繼承大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羅刹國自認正統,欲要興複羅馬,還于舊都?
無非六出祁山向北,俄土戰争向南?
”
“呃……”
劉钰不知道這話該怎麼接,齊國公這理解能力也是清奇,隻好道:“國公擡舉他了。
昭烈皇帝可是姓劉,又不是老婆姓劉……不過既要談判,稱呼就要先解決。
這倒是一個可以用來拖時間、惹羅刹人震怒的切入點。
”
如果兩國交往,各國君主的稱呼就是頭等大事。
開放是開放,但再開放也絕沒有一見面就先矮一頭的。
俄國經過彼得大帝的改革,一方面積極西化,一方面也升格了自己的頭銜。
彼得不承認自己是沙皇,而認為自己是“皇帝”,也就是“Empero”。
因為按照羅馬的法統,源于凱撒轉音的沙皇,比正規的“皇帝”矮半級,類似副皇帝。
這件事對俄國很重要。
雖然彼得死了,但是想必在俄國使團的官方翻譯那裡,肯定是要翻譯成皇帝,而不是沙皇的。
至于這個皇帝是怎麼來的……因為15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了拉俄國盟友,給俄國人寫信的時候,奉承地用了“皇帝”而非“凱撒”這個詞。
好比南明給滿清寫信聯虜平寇的時候,就約為叔侄,承認對方是帝,這就可以用來做文章。
如李定國兩厥名王後,孫可望殺死了投降滿清的叛徒陳邦傳,南明禦史李月如就彈劾孫可望“擅殺勳貴”。
而陳邦傳當時明明投降了,這個國公也是滿清的國公,可封建禮法下孫可望這個明将殺滿清的國公,在禮法禦史看來,也不是孫可望這個“賊”能殺的。
在西方,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基督教世界隻有一個皇帝,那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彼得打完了瑞典,群臣“勸進”,從故紙堆中翻出來這封信,立刻就有人“勸進”。
認為神羅皇帝都叫俄國沙皇為皇帝了,這當然可以進一步了。
這就好比天朝給朝鮮寫國書的時候,稱朝鮮為帝,對面敢不敢認是一回事,但書信肯定會留着,日後有用。
于是借着這封信為幌子,彼得登基為帝,棄凱撒而用皇帝。
群臣勸進有功,各進一等,以此信示各國來使。
除了被打疼了的瑞典,歐洲沒人認這個“皇帝”,哪怕後來日不落,也隻能去撈個印度皇帝。
歐洲人在“僭越”這種事上,不見得比諸夏王朝看得輕,甚至更嚴重。
所以,齊國公就可以扯住這個“皇帝”的稱号,怒斥俄國人僭越。
俄國人絕對會在這件事上寸步不讓,尤其是來的既然是伯爵,真要是敢在這件事上讓步,估計仕途也就到頭了,這是外交紅線。
此外,俄國這個“凱撒”沙皇,來曆也完全值得扯一扯。
你娶個末代公主就是凱撒了?
如今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頭銜,那是“CaesaroftheRomanEmpire”,羅馬帝國的凱撒,你這個自封的凱撒,得到羅馬繼承人的認可了嗎?
以俄國和土耳其的關系,此話一出,估計又能吵上個把月,不可能再少了。
在這兩件事上吵完,就剩下大順這邊的“天子”該如何翻譯了。
既然準備和俄國将來繼續談,那麼雙方可能各退一步,大順承認俄國君主的稱号是“凱撒”,也可能承認對方是“皇帝”。
雖說你還沒反攻君堡、還于舊都,就自稱凱撒,學昭烈皇帝于西川繼承大統也不是不可以。
不過大順天子該怎麼翻譯?
看那些傳教士的意思,是把天子翻譯成“巴塞琉斯”,問題也很大。
巴塞琉斯源于古希臘,本意是“神的後裔稱王者”,各個城邦都有自己的守護神,都有家族号稱自己是神的後裔。
但那些号稱神之後裔的家族未必都能掌權,到僭主時代,巴塞琉斯這個稱呼就不用了。
之後的希臘諸王僭主們不是神裔,沒資格稱巴塞琉斯。
一直到亞曆山大遠征印度,因為傳說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也嘗試征伐過印度,跟着亞曆山大去過印度的那群人都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了狄俄尼索斯,所以可以和神裔平起平坐。
再加上類似于老子西去化胡的“酒神東去變濕婆”的故事,亞曆山大一死,凡是去過印度的将領家族就都有資格稱巴塞琉斯了。
巴塞琉斯者,神裔也,亦或是功高震神者。
總之,得和神扯上關系才行。
之後基督教開始流傳,《馬太福音》中稱呼耶稣為“basileustonbasileon”,意思就是巴塞琉斯中的巴塞琉斯、萬王之王,巴塞琉斯這個詞又有了另一種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