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五年計劃在短暫的讨論中被确定,關于建國的流程也才走了一半。
由複興黨這邊整理出一份建國的禮儀、流程、邀請的外賓和國内各類人士都不用韋珣操心。
之後都是半個多月時間,複興黨都在忙活着制定憲法。
之前制度的關于皇室的憲法,在韋珣設置的框架下,隻要将各方面考慮周全,參考英、德兩國的一些君主憲政内容就能制定出來。
國家現法方方面面需要考慮更多。
開始的兩天韋珣還保證看看能不能提意見的想法去參加,可去了之後發現自己完全沒法像之前的那些拿出綱領性的内容來給予建議。
在連續幾次發言都被複興黨内的法律專業人才指出謬誤和不妥之處,韋珣也就徹底淡了這方面的心思。
沒辦法,國家現法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門,既要考慮國情和傳統,又要體現文明和先進。
他自己又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繼續待下去也沒有多大用處。
等複興黨将現法的初稿交過來之後,韋珣看了一下内容,還算中規中矩,用于二三十年内還是夠用的。
既參考了德國和英國等國的優點,又考慮國情和傳統。
現法也是需要實行之後才能通過經驗來修改其中不足的,所以這份現法韋珣特地要求他們以五年試行,五年後再進行修正。
圈定一些需要修改的内容,并批注上自己的建議。
至于之後的刑法、商法,有了上次的經驗,他也就是強調了一下商法要貫徹對境外資本的行業限制和金融市場的限制之外,也就徹底放手了。
當然,韋珣可不是自己偷懶閑着。
建國之後要實行君主立憲制,關于爵位制度,還得他拿主意。
在韋珣的設想中,華夏的爵位是完全不同于西方世界的。
早在秦漢時期,華夏的爵位制度就從分封制變成了食邑制。
等到了後來,不斷的中泱集權過程中,食邑制也被取消,變成了隻象征身份地位,獲得一些俸祿。
不過這還不夠,一個健全健康的社會,必定不能産生階級固化。
所以爵位必須要再次削弱,否則很容易出現貴族和公民兩個不同階級。
要削弱貴族,在特權上就做功夫就是必須的,韋珣第一個下手的地方就是爵位的獲取方式。
在他的草案中,想要獲得爵位隻有通過科研和軍功。
科研獲得爵位是為了鼓勵科技的進步,科技是時代進步的最核心的基礎,是國家強盛的基礎。
另一個軍攻獲得爵位原因就多了,一是可以保證軍隊對于皇室的忠誠,二是形成一種尚武的風氣。
自三國時代結束,華夏就陷入一種崇文鄙武的古怪風氣。
如唐朝,軍事、科技、文化、經濟哪一樣不是世界第一?
可以文官為主導的統治階層為了所謂的文治武功,為了萬邦來朝的虛名,放棄了擴張的大好時機。
宋朝就更不用說了,軍事上一直被動挨打,難得有幾個可以幫助國家中興的帥才,最後也因為文官弄得個國破家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