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南京、北平是最佳的選擇。
武漢是九省通衢,地處華夏腹心區域,又有長江溝通東面的長三角經濟區,又地處平原地帶,定都此處大舉發展可謂不二的選擇,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文化底蘊了。
南京也不差,以南京、滬城、杭州、揚州、蘇州打造華夏第一經濟圈,發展前景和潛力可謂是最大,文化底蘊也有,六朝古都,蘇杭盛景;缺點就有點緻命了,定都南京的都比較短命,對于知道韋珣要稱帝的他們來說,肯定是不希望如此。
北平可以說是支持度最高的首都,地處渤海灣,安全不用擔心,又可以促進大移民中的東北發展,文化上亦是底蘊深厚,富麗堂皇的紫禁城也是全球最大的古代建築群。
已經在建設的鞍本工業中心和京津唐工業中心,除此之外還有未來的魯省、晉省也會建立工業中心;除了經濟考量,定都北京也能穩固華夏對東北、外蒙的掌控。
經過激烈的讨論和一輪投票之後,獨留下武漢和北平兩個城市角逐首都。
韋珣可是來自後世的人,對于北平有特殊的情感,加之在超級武器出現之後,都城靠近沿海會成為敵人主要針對的目标。
敲了敲桌子,韋珣笑着說道:“不用議了。
定在廊坊吧,把廊坊、北平和天津合并為首都。
”
見到他們都是一臉疑惑,韋珣說道:“北平城内諸多建築都是我們華夏的文化瑰寶,可正式因為北平城的富麗堂皇,也容易消除我們後代的志氣。
另外就是北平西面和北面都是山嶺,若是發展個百年,很容易對首都的發展造成掣肘;最後我們未來如果在北平城内擴建新式建築,必然會推翻以往的建築,那些東西修建需要的花費可是不小的。
”
“将我們的中怏辦公機構置于廊坊,改稱燕京,北平則作為旅遊和教育區域,東面的唐山為工業區域,南部的天津為貿易區域。
”
後世北京因為發展問題受到的困擾,廊坊夾在中間也是地位尴尬。
如果按照韋珣的規劃來,北平城内的古建築不會因為新式建築的修建而拆除,旅遊業也能在未來國家強盛的時候增強經濟的發展。
這個建議别出心裁,但是細想之下合情合理。
現在各國都在建設具備科技感的高樓大廈來彰顯國家實力,哪怕是定都北平了也要拆除部分來騰出地方建設新式建築。
把小縣城廊坊改為燕京,處于京津唐偏中心地帶的廊坊興建,既可以減少對于北平城内的破壞,還可以将三地中間的大片土地利用起來,促進周邊發展。
衆人一緻贊同下,首都也确定下來。
之後的國号議定倒是極快,因為備選的名字隻有兩個。
一個是華夏,另外一個是中華;兩個名字都能鮮明的代表這個擁有五千多年曆史和傳承五千多年的文明。
隻是因為另一個時空的袁大頭用過中華帝國,并且極為短命。
這些人都不知道,可韋珣知道,最後作為準皇帝的韋珣決定使用華夏國作為稱呼。
雖然在議定華夏作為國号後大家都認為應該将正式稱謂定為“華夏帝國”,這樣顯得大氣一些。
韋珣自然知道他們的意思,想了想也就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