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奪下台島之後,韋珣通過在德國的人脈購買戰艦的同時也組織了一批官費留德的青少年,第一批隻有一百四十多人,學習的内容大都是機械、物理、化學方面華夏急需的。
之後每年都挑選優秀的青少年官費留德。
1901年三月21日,三月三,上巳節。
過完年的韋珣在澳門的港區,這一次又要送走三百二十多名在工科有天賦和興趣的青少年。
比起之前隻能從閩粵台三地挑選青少年,這一次數量比之前每次少則五六十人,多也不過一百三四十人要好上很多。
他們大的隻有十三四歲,小的才十一歲,都是複興黨在各郡的在讀學童中挑選的。
複興黨掌控地方之後,對私塾、滿清的學府、公辦學堂都進行了一定的教育指導。
從原本隻學習八股經義變成複興黨每周委派的物理、化學、機械方面的教師到學堂内講習基礎知識。
這些教師大都是閩粵沿海或者南洋華僑,他們在教會學校受過這方面基礎教育,雖然說不得精通,按部就班教習基礎理論還是可以的。
因為人手不足,他們被分派到各省各郡之後,每周需要在各縣的學堂授課,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
今天在甲縣,明天到乙縣,後天又要去丁縣。
可就是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深刻明白所作所為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意義,不辭辛勞的奔走在各縣學童私塾,教授他們所學到的基礎科學知識。
看着這群少年人稚嫩的面龐,韋珣向他們莊嚴的敬禮,之後才說道:“同學們好!
”
“總司令好!
”
“總司令好!
”
回應的聲音并不齊整,韋珣沒有責怪他們。
而是笑着說:“你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初我十二歲不到就想要到歐洲去看看,看看那些洋人的國家為什麼會強大,看看他們為什麼可以制造出我們想象不到的武器來欺負我們。
”
“我去了德國、法國學習了軍事,然後我回到華夏,利用學到的知識組建起現在足以保護我們的軍隊,于是我們不再怕洋人欺負我們了。
”
“可國家和民族想要發展,想要複興,光有軍隊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造槍造炮都要從洋人手中買設備!
我們日常打個火都要用洋人的火柴!
”
“你們都是精挑細選的好苗子,你們去了德國,一定要好好學習,因為你們學到的知識将會給我們國家的強盛貢獻巨大的力量。
”
韋珣講了十來分鐘,說着自己當時留洋時候的見聞,受到的欺負,當時是什麼想法;又告訴這些孩子他們所學的東西對于華夏發展的重要性。
這個時代的留洋學子大都是愛國的、質樸的。
他們或是官費、或是自費和各種原因得到留洋的機會,然後接受了先進的知識和理念,然後回來報效國家。
比之後世的那些留學隻為拿一紙文憑鍍一層金粉,或者拿一張綠卡的人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這些孩子到達德國後除了德國那邊會安排人員幫他們補習知識,還要學習德語,适應當地的生活習慣。
相比于留美、留法、留英,韋珣更喜歡德國的學習氛圍,學術、工作上的高度自律和嚴謹會培養這些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性格。
就韋珣親身所見,德國人雖然沒有後世吹噓的那般過分嚴謹,但是比之英法美也是強上一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