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開展新的肅清行動,并且是動兵二百餘萬的行動時,西方巴爾幹再次發生大事件。
羅馬尼亞,這個全境淪陷的國家快要複國了。
希臘巧得名目入了協約國之後,英法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多了一個穩定的基地,加上不甘于奧匈統治的塞爾維亞恢複近半領土,成為又一協約國的助手,奧斯曼被夾擊之下打得節節敗退。
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東色雷斯相繼淪陷。
若不是東線德奧再次調派大軍于巴爾幹山脈遏制了協約國的攻勢,恐怕保加利亞已經投降。
羅馬尼亞國王,斐迪南帶着流亡集團在全境淪陷後先是逃到了沙俄。
然而同盟國攻勢猛烈,沙俄能撐下去的概率不大,于是走裡海至中亞,再經南亞次大陸(阿三)秘密前往地中海抵達法國。
可以說這次長途旅行極為艱難,但羅馬尼亞流亡集團輾轉到了法國境内之後,華夏已經發起進攻,區區三個月就兵臨莫斯科外圍,卻又不得不慶幸自己跑得快。
等到華夏退盟,協約國進兵巴爾幹開辟新戰場,意呆利改旗易幟,希臘巧入陣營,一系列的時局變幻真的是讓一般人猝不及防。
但此時的羅馬尼亞西部——克拉奧華正在進行一場大會戰讓羅馬尼亞的斐迪南看到了複國的轉機。
保加利亞兵力有限,隻能自保,奧匈最強的戰鬥力奧地利軍團在和意呆利交界的狹窄區域固防,還要穩住亞得裡亞海,又有塞爾維亞軍隊在進行複國行動。
整個巴爾幹的同盟國軍隊,德國抽調的五十萬人之外,還有匈牙利軍團的二十七萬人。
為了保住即得的利益,匈牙利軍團配合着保加利亞在塞、保、羅三國交界處布置防禦。
可希臘加入協約國,奧斯曼在巴爾幹的南部頓時空出了不少缺口。
還沒等保加利亞抽調軍隊,奧斯曼就被連奪多個要地。
為了保護國土,保加利亞不得不抽調兵力布置邊境。
可塞、保、羅三國交界處卻又成為相對薄弱的防禦點。
有着羅馬尼亞武裝遊擊部隊牽制,有着英法主力進攻,還有着華夏販賣的坦克、飛機,協約國付出極大代價才擊破聯軍防線進入羅馬尼亞。
數個月的巴爾幹戰場,雙方傷亡慘重不比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少。
克拉奧華這個羅馬尼亞西部重鎮,來自奧匈、德國的援軍死死堅守,卻又不得不分散兵力支援着保加利亞和奧斯曼。
而随着羅馬尼亞的斐迪南發出複國号召,羅馬尼亞各處都掀起了起義和襲擊的波瀾。
兩大陣營戰線僵持,巨大的物資消耗,慘痛的傷亡,這些都在訴說着人類自相殘殺的悲慘。
而在北美,白頭鷹一時錯誤判斷,導緻其深陷戰争泥潭。
加拿大被白頭鷹拿下大部分主要地區,可戰争依舊沒有平息,或者說白頭鷹不想平息。
十數倍于加拿大的人口、工業、經濟,白頭鷹居然大半年沒能完全擊敗,這倒是極為有趣。
白頭鷹一直以陸軍沒有經過曆練為由作為戰線推進慢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