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因為極度嚴寒的情況沒法繼續作戰,英法再一次将沙俄和華夏拉到談判桌。
冬季反攻的殊死一搏如此虎頭蛇尾的結束,根本原因還是英法開始削減出售給戰争物資。
原本一支步槍可能隻需要三英鎊,這個價格是為了支持沙俄削弱華夏潛力的友情價,但俄軍無力取得勝利之後,為了保證沙俄在之後對抗同盟國的時候保留相當的實力,不得不将成本價友情價漲到正常的價格。
這個價格雖然不多,但實際情況卻是英法意志的體現。
雙方在北方戰區的士兵待遇完全不同,華夏的士兵全副禦寒的裝備,面對寒冷可以極好的保存體力,而俄軍的士兵在寒冷的逼迫下開始從平民手中強征禦寒物資。
而根據哥薩克的情報,華夏也因為積雪導緻北方戰區的補給運輸僅有十一月之前的五分之一。
雙方都打不下去,但沙俄的财政無力維持如此多的軍隊在亞爾斯克和華夏對抗。
一旦來年開春,華夏重新補給彈藥和物資,到時候新西伯利亞這個重要城市也極有可能會被華夏占領。
這個地方被占領都是次要的,沙俄陸續征召的總兵力達到了三百四十萬。
其中一百六十多萬人(紙面數據)的遠東集團軍除了布拉茨克不到二十萬人(征召青壯恢複了部分),還有十幾萬撤退到了亞爾斯克,其他的人不是四散奔逃就是被俘虜。
餘下的部隊除了重組反擊的七十萬人之外,将近百萬人開始在俄屬波蘭地區防備德奧可能的進攻。
沙俄承受了百萬人的兵力損失,還都是征召的預備役,下一次征召動員就會基本都是沒有經曆訓練的平民。
沙俄的虛弱讓德奧頻頻在波羅的海搞小動作,芬蘭更是在德奧的支持下在國内掀起狂熱的複仇浪潮。
就在1911年12月26日,剛過聖誕節之後芬蘭宣布加入同盟國,緊随其後的是搖擺不定的羅馬尼亞曝出加入協約國的意向。
英法和德奧的明争暗鬥,羅馬尼亞這個東歐到西歐最重要的石油産地和羅馬尼亞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兩大陣營争奪的焦點。
德國想要連接和巴格達鐵路的聯系,繞開沙俄和英法有着不俗影響力的塞爾維亞、希臘等地,獲得羅馬尼亞的石油保證在海上貿易路線被封鎖之後德國獲得石油資源。
如果沒有奧匈帝國這個隊友,德國僅憑着羅馬尼亞和沙俄因為比薩拉比亞有領土糾紛,加上德國皇室和羅馬尼亞皇室是同一家族,比英法更有優勢。
然而奧匈帝國的特蘭西瓦尼亞擁有大量羅馬尼亞人生活,羅馬尼亞一直想要獲得這片領土增強國家實力,另一個時空就是因為協約國承認特蘭西瓦尼亞歸屬于羅馬尼亞才将羅馬尼亞拉進協約國陣營。
所以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的嫌隙是沒法彌合的,除非德奧允諾羅馬尼亞可以獲得保加利亞的部分地區和沙俄一部分領土(南比薩拉比亞)和烏克蘭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