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大唐男保姆

第0201章 砸了這家店

大唐男保姆 潇騰 1541 2023-04-12 00:56

  又包了一點兒蜜三刀,結了賬,倪土便嚼着唐氏蜜三刀,繼續逛遊着大唐朝的夜市。

  沒有電,更沒有各式各樣的霓虹燈,卻有着各式各樣的契子風燈,彩色紙湖在高粱杆做的燈籠裡,遠遠地望去,便有彩色絢麗的色點湊出一片又一片的花團錦簇來。

  唐人舍不得放糖,更舍不得放蜂蜜,還舍不得放面,蜜三刀也就是一個很小的面疙瘩沾了少許的甜汁。
不知道是植物油還是什麼油,吃在嘴裡,味道總是怪怪的。

  “做這個?
真是浪費了面了,還不如做成沙琪瑪呢,那樣的話,裹點兒葡萄幹,夾雜點兒杏仁兒,味道不會因為蜂蜜和白糖太少而顯得尴尬。

  倪土為此尋找了好幾遍夜市,卻從沒見到過沙琪瑪。

  詢問了幾家賣吃食的老闆,都似乎是看呆子一樣地看待倪土,并搖着頭擺着手。

  以為倪土是個裝逼學作外國人的傻二愣。

  那眼神能把倪土的背影都給噴沒了影兒。

  倪土這才想起來,沙琪瑪乃東北草原某族之聖物。

  此物來源的故事有很多,其一,來自于胡鬧。

  某地任職的一位大将軍,姓薩,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後都會吃一點點心,還不能重複。
有一次薩大将軍出門打獵前,特别吩咐廚師要“來點新的玩意兒”,若不能令他滿意,就準備回家吃廚子。
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兒,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
偏偏這時将軍又催要點心,廚子一火大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
”才慌慌忙忙地端出點心來。

  想不到,薩将軍吃了後相當滿意,他問這點心叫什麼名字。
廚子随即回答一句:“殺騎馬。
”結果薩将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

  其二,來自于記仇。

  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并且在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并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
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
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着馬回來,并把老翁放在地上盛着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
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将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但更為盛行的卻是源于關外三陵的祭品。

  起初,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名叫“薩其馬”的将軍帶着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那種點心味道好,而且能長時間不變質,适合帶去行軍打仗。
當努爾哈赤品嚐就便大力贊賞,并把這種食物名命成“薩其馬”。

  他們南征北戰,多以羊肉為食,偶爾吃上一口這裹着葡萄幹的面食,口感顯得極其佳妙。
而且,此物乃幹糧,又兼具可以包羅萬象,使常年在外的軍士們補充不同營養,從而備受歡迎,成為行軍打仗的必備食品。
特别是在打勝仗之後的慶功宴上,更必不可少。
慢慢的,沙琪瑪成為這些人的精神支柱,成為吉祥物,并升格為祭祀神靈時的供品。

  占領中原地區,特别是入關後在京師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
名字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薩其馬以其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桂花蜂蜜香味濃郁,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的優點,赢得人們的喜愛。
薩其馬吃了耐饑,被常年行走在京西古道的馬幫和駝隊當作了絕佳的行走美食,無意間讓這道美食點心沿着京西古道走向了全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