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各地,乃至委托自己手下,在中原各處地方,去搜尋一些無家可歸,和無人看顧的小孩。
把他們都召集來,加以教育和培訓。
這些小孩不管來自于何處,一經進入少年堂,就全部改為大漢國國姓。
男的就叫家某,女的就叫佳某!
他們接受朝廷最好的教育,這裡有大儒和大家,也有各種各樣專長的專家。
讓他們享受最好的環境,住的是朝廷修建的學校,吃穿的是朝廷的配給。
朝廷唯一對他們的要求就是努力學習,把自己轉變成各行各業的人才。
朝中的官員對皇帝的舉措,當初最早是抱保守觀點,畢竟大家在這個時代都知道,召集這些孩子,無非就是為了自己賣命。
而大家也感覺是心照不宣,畢竟能夠活人一命,就是最大的恩德了,何況能夠讓人出頭呢!
自唐末以來,各地割據勢力和軍閥,大肆招募屬于自己的義子軍,增強自己的勢力和管轄範圍。
大家一般都會籠絡手下将領,把他們收取成為自己的義子,而自五代以來,許多将領就是因為成為一方諸侯義子而出頭。
皇帝當初從還沒有登基開始,就已經啟動了這個行動,到他登上大寶,主動提出和敞開對外進行這個行動。
短短不過兩個年頭,如今人數已經超過了三千多人。
因為這些小孩年歲從幾歲,甚至更小的年紀,以至于到十五六歲的都有。
一般人都會認為,皇帝最先啟用的,肯定就是年歲大的孩子,畢竟這些孩子,可以最快的成為可以驅使的對象。
可是年初的時候,皇帝卻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
在經過禮部的考核後,啟用了一個叫家良的十四歲少年,讓他出任一縣的縣令,當真是跌破了滿朝文武的眼睛。
雖然當時禮部比較含蓄,希望皇帝可以把家良留在京城,先培養兩年後,再給他一任外任的職務。
後來事實證明,少年皇帝不是放肆胡為,那個少年家良到任之後,不但把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而且多次得到了禮部的贊賞。
如今那個少年家良,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人物,不但成為年輕一代的表率,還是最年輕的縣令。
雖然沒有親自感受過少年的教育,但是看到這些少年的行動,絲毫不弱于自己這些軍院出來的高材生,還是着實震撼住了。
看着他們有條不紊的,把車上的人都送上了船去,知道自己雖然還是要沿路在岸邊護送,可是對于一切在河道上的變故,其實已經沒有了多大作用。
不過自己三人肯定要驅車快速前行,在前一個落腳停靠點等待。
想着這些少年的行動,很想可以上船前去同行,去看看他們會究竟怎麼做。
可是任務裡面卻是沒有這樣安排,自己三個人隻有陸路的支持。
叼草的少年家隆看到一切就緒,拱手道别,不管是任務的交接,還是對對方的信任,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便也快速的上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