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華說置換率在降,倒不是說他不了解基層情況。
而是委婉的提出了另一種擔心。
現在置換率其實已經被壓到了極限,這百分之十幾的置換率,基本包含了所有的高齡老人,有疾病的,不能自理的,非正常的人群。
經典的置換分析理論認為,這些人是置換群體的剛需人群。
一般來說,置換率下降到這個程度,是很難再被壓縮的。
但現在這個理論似乎受到了某種挑戰,雖然下降的不多,但置換率還是在降的。
隻是幅度很小,如果不是救助站長期穩定的統計,很難發現這種細節性的東西。
并不是經典的分析理論錯了,事實上,在其他救助站,置換率已經保持在百分之十幾的水平很長時間沒有波動了。
之所以他們東華救助站還在降低,隻是因為這裡的生活條件更好。
而且,其他地方正在變得更差。
并不單單是救助站的待遇在變差,很多自由狀态的置換者,也就是東華三樓裡每天看到的那些人。
他們的生存狀态也在惡化。
出款率下降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因為很多人沒有工作,隻出不進。
隻要還保持置換,他們就永遠找不到工作。
但如果停止置換,對這些人來說就意味着認命,意味着不得不用一具衰老的身體來維持生活。
盧小華擔心的,是出款率如果繼續下降,他們的經營策略也要開始變了。
新的站點現在還在選址階段,新站的大概經營策略,也是目前東華救助站的既定方針。
也就是對“治療”人群的收費标準,是傾向于普通的自由置換者。
但如果置換率進一步下降,已經可以預料的是出款率也會下降。
盧小華已經有了備選的方案,跟陳晨交流過,但跟那些投資人并沒有交底。
現在過來找陳晨,其實是一種委婉的提醒。
“如果置換率繼續掉下去,你應該能明白會有什麼事出現,你自己有把握嗎?
”
置換率掉下去,出款率也掉下去,治療方案不變的話,事情的發展會顯而易見。
第一就是三樓的管理難度和成本會直線上升,整個救助站的利潤開始下降。
如果不改善經營策略,那些投資人肯定會産生恐慌。
新的站點他們占的股份并不多,嚴格來說,隻是提供一個經營模式的範本,算是技術入股。
協議已經簽了,有對賭成分。
如果這種新的模式擴大規模後效果不佳,盧小華他們可以撤股,對方保證會給錢。
那也等于是一拍兩散了。
但如果效果很好,則提高他們的股份比例。
簽協議之前盧小華就跟陳晨交過底,他其實并不指望新站能多賺錢。
他指望的是新站虧錢,或者利潤下降到沒有吸引力,然後逼對方撤股,他們空手套白狼拿到一座規模龐大的新站。
但這需要承擔運營上的風險。
可以想象,如果新站的利潤不如預期,那些新站的老闆會如何想辦法折騰救助站裡的置換者。
他們折騰的越狠,陳晨的壓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