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流體熱電材料的優勢
林寒對宋雲着急的程度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與其說着急,不如說雷厲風行。
次日早上,宋雲就帶着一隊研究人員,到達江海市。
在林寒通知他們時,就放下手頭的研究項目,連夜訂機票趕過來。
林寒說的熱電轉換材料對他們而言太重要,一旦成功,這是功蓋千秋的大事,名留青史的。
現在他們的‘東方超環’完成一億度一百秒的成績,而蜀地的新一代超環正在建設,未來可以借此突破,讓受控核聚變發電進入商用。
達到一定條件後,等離子就能自持運行,受控核聚變技術才能成為可能。
等離子在機器内部的能自發聚變碰撞,其産生的能量用于發電,發電量足夠滿足約束磁場的電量消耗,還有低溫系統的維持。
受控核聚變發電産生的電量,滿足機器本身的耗電量後,達到對外界的淨能量輸出,受控核聚變發電才算真正成功。
但熱能的利用效率是最大的問題。
目前的核裂變發電技術,就是在煮開水,而研究的核聚變技術,也是在煮開水。
熱電轉換材料一直在探索,但毫無頭緒。
但林寒告訴他們,熱電轉換材料成功了。
這個消息是天大的喜訊,若材料可用于受控核聚變反應堆中,就意味着,受控核聚變發電站距離他們不遠了。
“林同志。
”
在工作樓外看到林寒,宋雲急忙迎上去,緊緊握着他的手。
“快帶我們去看看材料。
”
宋雲模樣急切。
這次和他同行的,還有一位受控核聚變研究團隊的專家,林寒看了他一眼,就知道一個大概。
前世林寒成為人工智能意識時,見過他的資料。
國内的材料大拿梁棟。
在外星監視器被發現時,全球人類聯合,各種絕密技術相互解禁,那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團結。
林寒全球所有頂級研發團隊的研發資料,梁棟的研究就在其中。
他目前從事着受控核聚變内壁耐熱材料的研究。
那是受控核聚變和外界環境的第一道壁壘。
即便有磁環約束等離子體,内壁面對的依然是長時間的三千攝氏度高溫環境,而且要面臨核聚變反應中,逃逸出來的高能中子撞擊。
内壁的材料,屬于最核心的技術之一。
前世宋雲領銜的團隊,成功完成淨能量輸出的超環,内壁的材料就是梁棟帶領的材料團隊攻關成功的。
“請。
”
林寒引着兩人,還有一衆成員進入工作室。
僅僅是負責他們安保的人員,就多達六個,因為屬于絕密消息,宋雲隻帶了梁棟過來。
……
路上,宋雲和梁棟都在好奇四處觀望。
林寒的工作樓可以用簡陋來形容,沒有大型的設備,沒有特定的研究室,沒有超精密的儀器。
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攻關成功他們沒研究出來的材料,比肩全球頂級實驗室。
電梯到達物理實驗室。
在電梯門打開那一刻,宋雲和梁棟皆是一驚。
實驗室的機械化程度太高,和他們所見過的頂級實驗室不同,這裡的‘工作人員’都是機器人。
好幾個他們沒見過的機器人,還有各種機器手。
這意味着,林寒的工作樓,隻有林寒自己一個人,其餘的都是機器人。
“這些都是你的傑作?
”梁棟指了指實驗室内的機器人。
“是的。
”
林寒不否認。
“我的研發,用的是人工智能輔助平台,人工智能完成既定研發後,會自主操控機器人測試需要的數據。
”
林寒介紹道。
“這樣的研發速度很快,這也是我工作室的技術快速突破的原因。
”
梁棟驚歎點頭,林寒所說的人工智能輔助研發平台,他們研究所也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