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而唯有他們,那些孩子們,将加冕為王!
在那麼一刻,石青衣的思維都已經停滞了,然而,立刻,她就告訴自己,此時并不是彷徨以及逃避責任的時候,因為此刻的李世民的心情,要明顯比她還要難過的多,畢竟,他不但剛剛就失去了自己的大哥,還在随後,因為權力的争奪,而近乎于親手斷絕了自己大哥的皿脈,石青衣幾乎可以想象得到,當李世民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他的悲憤欲絕的狀态,甚至,由于長孫無忌與他、以及石青衣的親密的關系,李世民甚至無法拿長孫無忌發洩心中的怒氣,這樣,那時的他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危險舉動,卻很是難。△頂點說,..
心中焦急的石青衣在也無法保持鎮定,于是下一刻,她便已經轉過身來,看向正向她看來的宇文皇貴妃,不待對方話,便已經急匆匆的對着宇文皇貴妃道:
“宇文阿姨!我現在很擔心秦王殿下,所以先走一步了!”她,随即,石青衣便再也顧不得旁人,一路飛奔而去。
這本是她第一次的在衆人的面前展露自己卓越的輕功,若是平時的話,必然會因此巨大的轟動,然而此時此刻,卻哪裡還會有人留意到這些,宇文皇貴妃也是心中焦急,恨不得立刻的就趕回李淵與李世民這一對父子身邊,可是,她本來武功就差強人意,加上年紀大了,一身的宮廷禮服也不便于行走,因此雖然心中焦急異常,卻依然還隻能在幾名宮女的幫助之下,才能慢慢的向着那邊趕去。等到到了那邊的時候,又不知道要花費多少的時間了,因此即便最後到達那邊,恐怕也幫不上什麼忙了。
宇文皇貴妃是這樣,可對于已經将自己的速度提升到了極限石青衣來,還不是同樣如此。原來,之前石青衣為了從安全上考慮,因此所選擇的這一處地便距離李淵與李世民所在的宮殿頗有一段距離,即便是以她此時風一般的速度都要頗為花費一些時間,就更不要,當那名報訊的宮女得到消息之後,一路緊趕而來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了,這樣的話,當宮女最終趕到石青衣的面前。來向她出這個消息的時候,時間其實已經過去了很久,對于石青衣來,即便下一刻,她能夠瞬間的趕到李世民的面前,其實也是無法阻止李世民做出任何失去理智的舉動了,而無論李世民究竟會做出怎樣不理智的事情,毫無疑問。他的舉動,必然會給他自己。帶來巨大的傷害。
所以石青衣才會毫不猶豫的立刻趕去,哪怕已經來不及,卻也依然要想法設法,要盡最大努力的去挽回……
石青衣的心裡當時便是這樣想的,然而,當她最終趕到的時候。眼前的局面,卻是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李世民并未因為失去理智而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反而是,李淵。因為見到了自己一群孫兒的慘死,讓他終于明白了眼前這一場政變的殘酷性,也因此終于對李世民屈服,親手下達了诏書,得以讓李世民掌管整座長安城中的軍政大權。
可以直到這一刻,這一場由秦王李世民所發起的政變才真正的劃上了一個完整的句号。而當李淵終于寫好了自己的诏書之後,在場無論是秦王的部将一脈,還是宮中飽受驚吓的宮女仆役,甚至就連那些被無辜卷入這場政變的朝廷高官們的臉上,都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态,而石青衣卻分明望見,就在所有人的簇擁之下,分明已經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的李世民,他的臉上,卻滿是強行忍耐,但卻無法宣洩的憤怨,或許對于李世民來,他也的确并沒有任何可以宣洩憤怒的目标吧!畢竟,這次政變的發動,他自己,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石青衣的心卻頓時沉了下去,因為這一刻,她便已經知曉,自己之前所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此時,最終卻還是無可挽回的發生了。
後來在史書的記載上,将秦王府的一部分部将擅自殺盡太子、齊王子嗣的行為稱為秦王部将憤怨,因此才闖入東宮與齊王府中,将兩人所有子嗣殺盡,然而事實上,如果真是極為憤怨的話,那麼長孫無忌等人的所作所為,卻是明顯的手下留情,除了可以作為太子與齊王繼承人男孩之外,太子妃鄭氏、齊王妃楊氏、以及她們的所有女兒們都活了下來,而在當時,一班太子手下的文臣聚集在東宮,曾經激烈的反抗過長孫無忌等人對太子子嗣的殺戮,長孫無忌等人也并沒有因此而大開殺戒,反而是将他們全部的捆了起來,然後帶到皇宮之中交給李世民發落——來也真是諷刺,太子死後,他的一班部将的确是為了為他報仇而進攻已經被秦王李世民控制的玄武門的,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殺掉了唐皇李淵所任命的護城将軍敬君弘、呂世衡,秦王一系的損失反倒比較,而當攻城失敗之後,這些人又紛紛的逃亡,連太子與齊王的遺孀、子嗣也都棄之不顧,任憑他們留在城中,等待着秦王的部下殺戮。
試想,如果當日,這些太子的衛隊們能夠在攻城失敗後将這些人一同帶走,或者,根本就沒有選擇進攻皇宮,而是領兵嚴陣以待,在東宮防守的話,那麼單憑長孫無忌手下的那一部分部将,也絕對沒有膽量向東宮進攻的,而李世民又根本從未想過要對太子一家趕盡殺絕,因此,這場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總之,各種的巧合,最終,卻還是讓這件事發生了。
相比于不靠譜的東宮、齊王衛隊,反而是那些太子手下的文臣們更為的忠貞恪守,當東宮衛隊都已經潰散各自逃亡的時候,這些文臣們卻紛紛聚集在了東宮,打算以自己的性命保護太子的遺孀以及子嗣們,以至于才會被長孫無忌一鍋端。全部的困了起來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事實上,他們這些人本身的力量,在長孫無忌等人面前是不值一提,然而,太子一脈的文臣。其實與秦王一脈文臣關系極深,比如當初秦王一系文臣的領袖房玄齡與杜如晦遭到欺壓的時候,還是太子一脈的文臣出手相助,才得以保全性命的,而有了這樣的一個關系存在,之前通過文臣一脈的默許才得以擅作主張的長孫無忌,自然也不得不買文臣們一個面子,加上治理天下不能缺少文臣的參與,長孫無忌也深知太子的手下一班文臣其實才幹着實出衆。因此,才手下留情,饒過了他們的性命。
不過,這些太子手下的文臣們的劫難卻還并未結束,當長孫無忌等将領将這些人帶到李世民的面前,同時也将自己已經殺盡太子與齊王的子女的消息告知李世民之後,措手不及,随即就是瞬間暴怒的李世民。竟然失去理智的下令将所有被抓起來的太子文臣殺光,或許在那個時候。他僅僅隻是想要發洩自己的怒氣,但是更或許,是他終于發現,這些自己所一直極為信任的這些手下,或許,也并不一定會與自己完全的一條心。李世民或許從一開始就已經深知自己的部将們。武将們桀骜不馴,而外戚之首長孫無忌又一向性格陰沉,因此,或許的确會做出超出他預料之外的舉動,然而。文臣在這一次事件中所作出的對他的隐瞞,卻終于還是造成了此時李世民所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也因此,那一刻,李世民對以房玄齡為首的文臣們的心思,才是最為的憤恨。
也許,他的這一命令其實也是在向房玄齡等人報複吧:既然你們默許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武将們展開對太子與齊王的子嗣的殺戮,那麼,這一次,你們又有什麼資格,來阻止我殺戮這些你們的好友,但卻是我的敵人呢?
而面對李世民的這一道命令,無論是房玄齡還是長孫無忌,他們這些曾經親手參與過屠戮太子齊王子嗣的兇手,自然也就再也沒有膽量來阻攔李世民的命令了,或許,在進行一場必要的屠殺之後,李世民的确能夠平息自己的怒氣,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會讓他在未來的時間裡,更加的自責與後悔,畢竟,李世民雖然性格剛烈,但終究不是嗜殺之人,在戰場上,在對已經擊敗了的敵人的懲罰上,李世民雖然也多有殺伐之事,然而,全部殺光,卻絕對不是李世民的形勢風格,然而此時,又有誰能夠出面來阻止李世民的瘋癫呢?至少,長孫無忌以及房玄齡等人雖然早就已經派出了人手去尋找秦王妃趕來,然而他們卻都已經清楚的知道,時間,來不及了。
幸好在這個時候,大将尉遲恭站了出來,而尉遲恭本身與太子秦王雙方的文臣們都沒有多少交集,他當然也不會僅僅因為憐憫就站出來,而他之所以會在此時選擇站了出來,事實上,卻完全是為了李世民所考慮,因為治理天下不能沒有這些太子手下的尖謀士,因此,這一刻,尉遲恭完全是為了李世民所着想。
毫無疑問的是,在那個時刻,尉遲恭恰恰正是能夠阻止李世民的最佳的人選,首先,他是李世民的心腹愛将,又曾經在戰場上多次救李世民為為難之中,因為這一緣故,使得隻要尉遲恭表示出了明确的反對之後,即便處于暴怒之中,李世民也不得不在心中思量一番尉遲恭所的話。
其次,在這一場政變之中,尉遲恭一直追随在秦王李世民的左右,為他追殺齊王李元吉,因此也并未參與到捕殺太子與齊王的子嗣當中,也可以,因為與長孫無忌與房玄齡所犯的殺戮沒有關系,使得他才可以站出來,為那些無辜的太子臣下求情。
最後,則就是一件極少數人才能夠知道的事情了,原來就在這一場政變還沒有發動時的所有計劃當中,為了以防萬一,李世民甚至做出過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之下,可以直接殺掉唐皇李淵的計劃,而這一條決定,所選擇的後備人選,便正是尉遲恭,弑父與弑君的罪名,可是要明顯的要大過誅殺太子子嗣太多,太多,也因此,當這位為了李世民的大業不惜背負千古罵名的猛将忠臣最終向李世民開口饒恕那些太子的臣子的時候,那一刻,對李世民内心的震動一定更大。
也正是因為他深知,這位部下始終對自己忠心耿耿,就連這次為東宮的文臣們求情,也全是為自己所考慮,也因此,李世民才終于抑制住了自己的怒火,收回了命令……
一切終于塵埃落定了,這一場宮廷政變,相較于規模,當然遠遠無法與之前整個唐王朝所經受過的任何一場大戰相比,然而,卻讓所有參與其中的人們都刻骨銘心,雖然這一場政變在當時所波及到的地方,也僅僅唯有皇宮、東宮以及齊王府三個地方,然而,當事情結束之後,這場政變對于整個天下的影響力,也就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慢慢的體現出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