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孫子傳

第37章 田武考察田書伐莒(1)

孫子傳 曹堯德 1731 2024-01-31 01:07

  第八章田武考察田書伐莒

  田武來鳴條(今山西安邑境内)考察。

  伊尹是我國三千多年前商湯的大臣,官名“阿衡”,相當于後世之宰相兼軍師。為了探測夏桀韻軍事實力,伊尹向商湯獻策說:“桀之實力多強,号召力多大,我們尚不得而知。可抗貢(不給桀送貢品)而激怒之,令其伐我,以探虛實。”商湯接受了伊尹的意見,不給桀進貢,桀怒,調九夷之兵伐湯。伊尹說:“桀尚有号召力,不宜與之交戰。”于是湯趕快向桀陪禮道歉,補送更加優厚的貢品,以息桀怒。第二年湯又抗貢,桀更怒,欲調九夷之兵。九夷反對連年征戰,師勞财盡,不聽調動了,最後桀隻征集了三夷之兵伐湯。伊尹獻策說:桀無号召力矣,三夷之兵士氣不振,戰鬥力不強,請速用兵讨之!”于是商湯聯合諸侯部隊,埋伏于鳴條,誘敵出戰,徹底消滅之,建立了商王朝。這便是公元前1763年的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告訴田武:将帥應審時度勢,待機殲敵。

  楚、宋的重要邊界黃河,其支流泓水曾是楚、宋二國交戰的古戰場。

  當時,兩軍隔水對峙,楚軍有二十萬大軍,而宋軍卻隻有五萬。且不論軍隊多寡,在敵陣前渡水而過,最為愚蠢,然而楚王輕敵,率然下令渡河。

  宋國謀士子魚,見楚渡河,心喜,急告宋君。楚軍不智,率然渡河,請大王下令攻擊,必能趁機将其徹底消滅之。”

  宋襄公慈悲為懷,搖頭道:“雖對敵,又怎能于渡河時下令攻擊呢?”

  楚軍渡河後,陣容一時大亂,子魚又向宋君進言道:“良機不可再失,請大王速下令攻擊。”

  宋襄公執迷不悟,依然不肯下令攻擊,回答道;“雖為敵人,然軍隊布陣尚未整齊,君子豈可乘人之危也!”

  子魚忍無可忍,憤憤說道:“戰争乃一決生死,戰場上怎能心存慈悲?”說完,甩袖離去。

  泓水之戰的結果,自然是楚軍不費吹灰之力地殺盡了宋軍——這便是所謂的“宋襄之仁”。

  就泓水的地理條件而言,倘在楚軍渡河時,宋襄公能當機立斷地下令攻擊,楚軍必早入魚腹無一幸存。然宋君為仁心所誤,坐失制勝先機,結果慘遭敗北。

  田武徘徊于泓水河畔,腦海裡分析着仁與戰争。人之異于禽獸,在于人有一顆仁愛之心,因而仁有其存在的必要,但仁不能處處适用。仁是人類的慈悲之心,而戰争的過程卻要犧牲人命,仁與戰争雖手段不同,其目的卻是一緻的,即用戰争來制止不仁的現象,消滅不仁者,仁才能通行于天下。企圖以說教來行仁政者,那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不切實際的幻想。

  探查完泓水古戰場,田武回到旅店,記下自己所悟得的兵法理論:不能妥善利用交戰地點的有利條件,必慘遭失敗。

  楚莊王初繼位,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國勢日衰。後經老臣伍參、蘇從力谏,方一改荒唐,專心治國,召甯海賢人孫叔敖,封為令尹。為鞏固王權,振興國威,孫叔敖谏君伐鄭。鄭夾于晉、楚之間,與晉結為同盟,楚伐鄭,晉必援救,但不會派全國之精兵,楚必輕易擊敗晉援軍,威名遠播。莊王納谏,任命孫叔敖為元帥,伍參、蘇從、範山、關越為四大将軍,統帥二十萬大軍伐鄭。

  鄭乃小國,不到三天即被楚軍層層包圍。晉成公得知鄭國情勢危急,任命荀林父為元帥,親統十五萬大軍援鄭擊楚。不幸的是,出發的第二天,晉成公死于陣中。為了不增楚之氣焰,晉遣将送成公靈柩回都同時,大軍繼續進發。十幾天後,來到黃河邊,此時鄭國等待不及,已向楚軍投降。楚軍受降後,現正撤兵回國。荀林父重新編制大軍,命先谷為先鋒,魏锜(qí)、趙旃(zhān)、趙嬰、趙括為大将,渡過黃河。先谷性格粗暴,一過黃河,便立即緊追在楚軍之後。此時楚已行軍至(bì),衆将心慌,莊王十分不安,元帥孫叔敖卻信心十足,他分析了敵軍的弱點和楚軍的優勢:

  第一,高昂的士氣乃決勝之第一要素,而晉軍出征之始,即失其主君,士氣必低落。

  第二,敵軍主帥荀林父缺乏統帥力,且不谙兵法。

  第三,晉軍先鋒先谷功利心強,性情粗暴,為人傲慢,與其他将領不合。

  第四,行軍中途,改變大軍編制,傳令系統必定尚未确立。

  第五,我軍剛擊敗鄭軍,士氣高昂,敵軍則士氣低落,故我軍在各方面均占優勢。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