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崇祯本紀

第三一二章 :中西器械的不同選擇(求訂閱、推薦、收藏)

崇祯本紀 喜馬拉雅聽風 2714 2024-01-31 01:10

  見王徵有些不好意思,徐光啟連忙開口打了個圓場。

  “殿下,這新的傳動裝置,咱們還要做好測試才好。

  我記得,這種新傳動裝置,無論是用齒輪、還是用皮帶,似乎都很容易出現故障。

  這水車本是省力的器械,要是壞的太過頻繁,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徐光啟可是真正研究過《遠西奇器圖說》的,他對書中的西方器械也并不陌生。

  徐光啟這話可就直接說到點子上了。

  對徐光啟的話,朱由檢思索了片刻,才明白過來。

  原來這就是中式和西式水車的根本差異。

  水車想變速,無論采用齒輪還是皮帶,都能達到變速的标準。

  隻是限于這個時代的材料,無論哪種變速方式都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那就是,故障率實在是太高了。

  在這個沒有軸承的時代,速度越快,對軸的損傷就越大。

  水車所用的木軸,在慢速狀态下,短的能夠使用1-2年,長的能用個3-5年。但要是在較快的速度下使用,估計很難撐下1年來。

  就算水車主軸不變依然是慢速狀态,但它帶動後的次級輪軸依然還是存在這種缺點。

  原本為省力設計的器械,要是三天兩頭的需要維修,那怎麼能行。

  所以,中式水車最終選擇了簡單、低效,但故障少、長期耐用的結構。

  而西式水車因需要彌補人工的不足,走上的是複雜、高效、故障高的路子。

  隻是随着将來材料的不斷進步,西式水車的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對于朱由檢來說,材料強度不夠導緻的高故障,有什麼可怕的?

  擁有前世的記憶,深知未來方向的朱由檢還會怕這個。

  面對中西方水車的優劣,朱由檢很幹脆的做出了選擇。

  上西式傳動結構。

  朱由檢甯願把人工浪費在排除故障上,也要提高器械的工作效率。

  故障高,那咱們就想法改進呗。

  若因為故障高,就選擇低效穩定的結構,那也該算是一種因噎廢食吧。

  看朱由檢已經下定了決心,徐光啟和王徵就不再勸。

  “殿下,那我們同時興建幾個水力工坊啊?”

  李之藻的這個問題,倒是一下把朱由檢問住了。

  建幾個水力工坊?

  這倒還真是個問題。

  說實話,朱由檢現在真需要水力工坊的地方,還真一個都沒有。

  舂米、磨面?

  皇莊現有的人力就足夠了。

  紡線、織布?

  毛紡廠的各項工作,也有着足夠的人力。

  細數麾下的實業,朱由檢驚訝的發現,真要論需求,他好像真的不需要什麼高效的水車。

  朱由檢現在根本就不缺少人力,相反他的人力似乎還有些過剩了。

  暈,難道,這就是曆代選擇低效耐用水車的真正原因嗎?

  按這樣算起來,難道是中國過于充沛的人力,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細想了一下,朱由檢感覺,這個理由好像還真是大有可能。

  科技的進步,就是為了彌補人力的不足。

  可這人力都綽綽有餘了,哪,那還有什麼需要科技進步的動力。

  朱由檢心中暗暗苦笑了一聲。

  對人力數量方面,他短期内是真沒有需求了。這建水車,那就向人力所不能及的方向發展吧。

  就像打鐵,人最多也就能掄動100斤的大錘吧?

  朱由檢默默的想到。

  不,就算人能掄動200斤的大錘好了,但那絕對也就到了人力的極限了。

  那按這個标準,我修個能舉起300斤錘子的水車就好了。

  300斤的錘子,那不就是人力所無法取代的了,這水車不也就有了存在的意義了。

  想清楚了這些,揮揮手,朱由檢豪氣的大聲叫道:“建。隻要人工足夠,那就把所有适合建水力工坊的地方,全都建上。”

  不顧徐光啟等人駭然的眼光,朱由檢鄭重其是的問道:“王先生,您對水力器械最了解,您知道水力最高能舉起多沉的錘頭嗎?”

  朱由檢的這個問題,一下把王徵問住了。

  王徵雖然研究中西的各種器械多年,但他還真沒研究過這個問題。

  這水力,到底能舉起多沉的東西呢?

  “300斤的錘頭應該沒問題吧?”

  朱由檢擔心的問道。

  看王徵久久不語,朱由檢心中忍不住七上八下的。

  “那200斤應該沒問題吧?”

  這個時代的水力器械,不會連200斤的錘頭都舉不起來吧?

  要是那樣,這水車就真的沒有修建的必要了。

  朱由檢的心真的有些慌了。

  在心中大略的算了一下,看信王殿下有些心急,王徵趕忙回答:“隻要水流足夠,300斤是肯定沒問題的。

  按我的估算,500斤應該也能達到。

  隻是,舉得重量越大,對軸的損害就會越重。

  隻怕用不了多久,傳動裝置就需要更換了。”

  這說道後面,王徵臉上忍不住露出了憂色。

  “怕什麼,壞了就換,這有什麼打緊的。”

  朱由檢大方的寬慰王徵。

  “傳動的木制軸容易壞,我們換個鐵軸不就行了。

  這鐵軸總比木軸耐用吧?

  要是鐵軸還不行,那我們再換個鋼軸。

  鋼軸要是也不行,我們就繼續研究合金、研究其他的新材料。

  隻要我們沉下心,慢慢的研究,總能找到合适耐用的材料的。

  這技術、材料不就是因為這樣,才會一年年的慢慢進步嗎?”

  看王徵還是有些愁眉不展,朱由檢再次寬慰他。

  朱由檢已經看出來了,像王徵這樣的學者,他們的動手能力還真是不怎麼樣。

  王徵他們擅長的是理論研究,是圖上作業。他們其實并不擅長創新,他們做的更多是對已知理論的歸納和整理。

  可光做理論研究和圖上作業有什麼用?

  圖上推演一百遍,也不如做出個實物,來做個真正的實驗。

  這用實踐來檢驗理論,才能知道理論的真正對錯。

  不是嗎?

  反正他朱由檢現在也有這個實力。

  實驗就算會浪費一點人力和物力,那也就浪費一點吧!

  朱由檢寬慰王徵的話,落在徐光啟、李之藻、王徵耳中,卻如洪鐘大呂震撼了他們的心志。

  是啊,信王殿下說的對。

  中國能走到今天,不正是無數先賢一代代研究、一步步實驗,才把中國的各種技術推進到今天這種程度。

  先賢能做,我們就不能做?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