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章節名忘了寫了,等假期結束會找編輯補上,見諒。【零↑九△小↓說△網】)
帝元2470年八月十三,嬴政出行邯鄲,公子扶蘇監國攝政,丞相王绾輔政。
在監國的第一天扶蘇很不在狀态,近乎于一言不發,讓輔助的王绾覺得扶蘇似乎謹慎的過了頭。而扶蘇這樣的表現,卻并非王绾所想的謹慎過頭,而是他第一天就被削了面子,而且是被自己的老師削了面子,魏缭在扶蘇監國的第一天就沒有出現,讓扶蘇忐忑不安,難道魏缭是因為自己去找李斯求助,而沒有去找他,就鬧了意見。
扶蘇等着王绾等人将政務處理完畢,謄抄之後在王绾的監督下,加蓋印章,然後毫不停留的就離開了鹹陽宮。
扶蘇先是給芈氏請安,并彙報了朝堂的情況,就匆匆離開王宮,去往魏缭的府上。
魏缭見到扶蘇來到府中,并沒有多說什麼,直接領着扶蘇到了自己的書房。
“老師今日為何沒有……”扶蘇話才說了一半,就被魏缭伸手打斷。
“我沒有出現,不是因為公子,公子不要自慮過甚。”魏缭依舊是一副冷冷的樣子。
“那是為何?”看起來魏缭會為扶蘇解釋一番,但扶蘇還是忍不住開口相問。【零↑九△小↓說△網】
“秦國已無敵手,我在朝堂何用?”魏缭随手為扶蘇倒了一杯茶。
“你不來我也要去找你,你是我的弟子,我對你也算有些了解,你是大王的公子,性情卻與大王截然相反,大王剛毅果斷,心志狠厲,而你卻是善心泛濫、婦人之仁,如果你不是嫡長子,又聰敏過人,将來絕無可能繼承王位。”魏缭一開口就不給扶蘇留情面。
“不過我相信你會是個适當的君主。”魏缭并沒有多說。
“你不來找我,我也會去找你,我的這些書,全是留給你的。”魏缭随手指着書房裡的書。
扶蘇随着魏缭的手指打量着魏缭的書房,除了大量的紙質書籍之外,魏缭的書房裡還有很多竹簡,看起來都有了些年頭。
“老師……”扶蘇很想勸說魏缭留下,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口。
“你不用再勸,我去意已決。”魏缭道。
扶蘇和魏缭都安靜了下來,書房裡的氣氛越來越壓抑。
“老師要去往哪裡?”扶蘇沉默半晌,問道。【零↑九△小↓說△網】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魏缭引用來一句《詩經》的話作為回答。
“老師離開朝堂不怕會有殺身之禍嗎?”扶蘇輕輕問道。
“若是數年之前,我或許還有這樣的疑慮,但現在嗎!”魏缭難得的露出笑容道:“韓趙相繼而亡,其餘四國無論如何都是回天乏力了,縱使四國出現再天才的人物,也改不了滅亡的命運,大王的氣度,豈會在意我這樣一個老朽。”
魏缭頓了一頓,道:“如果公子把《三十六計》此時刊印,我想楊将軍和大王不會阻止的。”
扶蘇再次沉默,魏缭在平時沉默寡言,一開口就不給人反駁的機會。
“老師,我有一個不情之請,還請老師答應。”扶蘇放棄了勸魏缭留在朝堂的打算,另起一題。
魏缭看了扶蘇一眼,還沒有說話,書房的門被人打開。
“叔父,公子。”魏通向着魏缭和扶蘇行禮。
“公子是來送叔父的嗎?我還發愁叔父這麼多書怎麼給公子送去呢!”魏通笑呵呵的說道。
“魏兄不是去了上郡嗎?何時回的鹹陽?”魏通也曾經參與思賢苑的培訓和後來的戶口統計,後來去了上郡去做縣令。
“叔父半年前就給我去信,讓我返回鹹陽了。”魏通道。
“魏兄也辭官了?”扶蘇看了魏缭一眼,魏缭這是全面脫離了朝堂啊。
“是啊,通家貧,從小就是靠叔父接濟,如今叔父年齡大了,要歸隐終南,我當然要跟随伺候。”魏通理所當然的道,對自己的縣令職位好不在乎。
魏缭看向魏通的目光中全是欣慰,他這個侄兒不僅有才學,而且有孝心,要說有什麼不足,你那就是和自己一樣有時候不善言辭,當然在魏缭的眼裡這并不算大問題。
扶蘇聽了魏通的話,眼中精光一閃,有戲。
“老師,我的提議你一定要答應。”扶蘇好像來了信心。
魏缭沒有回答扶蘇,而是對魏通道:“東西都收拾好了?”見到魏通點頭,魏缭又對魏通說:“那你去備車吧,我跟公子有些事情要交代。”
“老師!”扶蘇急切道。
“你先聽我說完。”魏缭用手虛壓,阻止了扶蘇的話。
“公子與大王的性格迥異,将來若有不順心之事,還請公子一定忍耐一二,否則會有不測之禍。”
魏缭的話讓扶蘇悚然而驚,難不成這魏缭也是個穿越人士,這推斷堪稱是神準啊,如果是原本的扶蘇的話,還真的是因為勸谏嬴政而被遠竄邊塞,和蒙恬一起休長城。
“多謝老師。”扶蘇想了一陣,向魏缭行禮道。不過行禮結束,扶蘇繼續勸道:“老師,我的話,你一定要聽一聽。”
魏缭似乎是已經完成了所有的心願,整個人都輕松了起來,輕輕的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在扶蘇眼裡,竟然有了一股仙風道骨的意思。
“老師既然執意離開朝堂,扶蘇絕不敢阻攔。”扶蘇先是表态道,完全不為魏缭選在自己監國期間辭官而去而惱火。
“但扶蘇實在是有事不得不麻煩老師。”扶蘇再次站起對魏缭一禮,先不管魏缭是不是答應,行了禮再說。
“老師當知道我在鹹陽城外興辦了一所學宮,我想請老師去學宮任教習。”扶蘇懇切道。
魏缭笑而不語,隻是看着扶蘇。
扶蘇隻好道:“老師的兵書乃當世奇書,如果因為老師的歸隐而不能傳承,實在是可惜。”
魏缭笑容更盛,道:“說到當世奇書,可不敢跟公子的《三十六計》相比。”
“《三十六計》不過是取巧罷了,老師家傳的兵書可不是尋常的兵書戰策,裡邊可是有很多治國之道,扶蘇可不敢與老師比較。”扶蘇謙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