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寒士謀

第四百一十七章 袁紹的大野望

寒士謀 坐井觀天的青蛙 4161 2024-01-31 01:12

  之後,曹cāo更是乘勝追擊,以用賊為前驅,與黑山賊在兖州激戰。兵馬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數月後将黑山賊擊退回青州。

  雖然曹cāo麾下兵士連番征戰,皆以疲憊,但曹cāo曆來用兵重于神速,隻讓兵馬休整三rì後,便再攻青州,所攻占城縣,立刻派軍士将城内百姓帶往兖州。

  而在一個月前的冀州鄗縣。

  經過一年的休整,袁紹麾下軍士皆以養jīng蓄銳,袁紹正yù領大軍和幽州的公孫瓒決一死戰,便是喚來麾下一衆文武,正在郡治大殿内商議。

  “主公,公孫瓒自從得了幽州後,rì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眦必報,與其麾下将士皆是離心。今聽聞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殘兵想為劉虞報仇,他們又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瓒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于潞河之北。如此看來,若主公此時領軍攻進幽$()州,要擊敗公孫瓒并非難事。

  不過,主公你此時不應隻把目光投在幽州之上。在數月前,文翰已得之并州,而後來兖州刺史劉岱被黑山賊殺害,曹cāo領軍将黑山賊擊敗,收得近十萬黑山賊,勢力膨脹極快,我看不久,兖州就會落入曹cāo之手。如此一來,冀州就被并州的文翰,兖州的曹cāo前後包圍。文翰與曹cāo乃是至交好友,主公如今勢力隻占他們一頭。若是主公再不做安排,隻怕未來這兩人會聯手共擊主公呐!”

  在大殿上,田豐一臉凝重地向袁紹進谏道。原本在正座之上,戰意昂揚,意氣風發的袁紹,頓時臉就黑了起來。同時想到田豐剛才的話,心中止不住一陣狂跳。

  “元皓所言甚是,不知有何計策,可教我解得面前危境?”

  “主公當下最是迫急需要的就是時間來增強勢力。隻要主公勢力龐大到令曹cāo和文翰生不出任何染指之心,便可解得危境。所以,豐望主公當機立斷,将二十萬大軍分為兩路,一路攻打幽州,一路攻打青州,如此一來,主公便可得到三州之地,成為北方之霸主!

  “三州之地,北方霸主!”

  袁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突兀間,眼光刹地亮了起來,幾乎将整座大殿都給照亮,且全身皿脈噴張,皿液沸騰。

  “元皓,這幽州、青州如何來取!”

  袁紹不知覺站了起來,渾身散發着陣陣吞天的氣勢,雙手拽成拳頭。田豐暗暗打量着袁紹的氣概,暗道袁紹有此雄心大志,已是具備了霸主的資格。

  田豐沉了沉臉sè,眼神凝聚起來,散發着智睿的光芒。

  “幽州那邊,主公可與閻柔聯合,說願出兵為劉虞的慘死報仇,閻柔兵力不足以戰勝公孫瓒,必定答應。依此,主公可讓閻柔的兵馬,攻擊幽州的漁陽、上谷兩郡,然後主公則出兵攻打幽州的北平、遼西兩郡。而主公當下的兵馬皆以養jīng蓄銳,十萬新兵已cāo練完畢,隻是新兵無戰場經驗,所以主公,可派五萬老兵,三萬新兵進攻幽州。而閻柔那邊亦有數萬兵力,和主公合起來的兵力足有十五萬。

  公孫瓒與麾下将士離心,兵馬又不過十萬,又怎是主公和閻柔兩方兵馬的對手。待擊敗公孫瓒後,主公為閻柔等人報得大仇,他們定會感激,到時主公再用仁義禮節相待,收服其投入主公麾下,如此幽州便可得之。

  至于青州那邊,時下青州黑山賊傾巢而出攻打兖州,兵力空虛。主公可趁黑山賊正與曹cāo激戰,派三萬老兵,三萬新兵合軍六萬攻打青州。同時再派一将領四萬新兵據守在渤海,以便不測,随時接應。”

  袁紹心頭狂跳,田豐每說一句,都在心中細細打量,沉吟了一陣後,揮拳喝道。

  “好!如此就依元皓之言。傳我命令!文醜、顔良、高覽、田豐、郭圖、許攸你等與我一同領軍八萬攻取幽州,麴義、張颌、沮授、審配、你等四人領軍六萬攻打青州,淳于瓊你領四萬大軍據守渤海,密切注意青州的情勢,随機應變。擇rì起,你等各司其職,準備兵馬,三rì後立馬行軍出戰!”

  之後,袁紹迅速地将各個人的要職安排妥當後,袁紹麾下文武皆是鬥志昂揚地接令。都好似已見到袁紹成為北方霸主的未來光輝景象。

  在田豐的計策下,冀州再次大動兵戈,而在三rì後,袁紹得到閻柔的答複,果然如田豐的所料,閻柔毫無猶豫地就答應和袁紹聯合。于此,袁紹領其一衆文武,出兵八萬攻向幽州北平、遼西二郡。至于麴義、張颌則領軍六萬攻向青州。待麴義、張颌走後不久,淳于瓊再領四萬大軍趕往渤海。

  閻柔軍見袁紹果然如約攻向幽州,士氣極旺,反之漁陽那邊,公孫瓒軍見袁紹兵犯,士氣一落千丈,半月後,閻柔軍擊敗在漁陽的公孫瓒軍,并且斬殺漁陽太守鄒丹。

  而同時,袁紹軍大敗公孫瓒于鮑丘,斬首二萬餘。閻柔軍和袁紹軍,宛如兩柄巨大的槍支,插進幽州之地,且一路勢不可擋。不到數月,公孫瓒盡失漁陽、上谷、北平、遼西四郡,袁紹、閻柔各殺公孫瓒所置長官,又迎接劉虞之子劉和,兩軍于遼西聯合。至此後,兩軍合軍一處,和公孫瓒的兵馬激戰,公孫瓒屢戰屢敗,于是逃回易京堅守。在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内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zhōngyāng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瓒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隻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瓒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瓒見袁紹、閻柔勢猛,難以抵抗,rì愈心灰意冷,不思進取,竟想着靠堅守,來耗盡袁紹、閻柔兩軍的糧草。同時公孫瓒又疏遠賓客,不聽忠言,緻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将都漸漸疏遠了。

  話說在另一邊,麴義、張颌六萬大軍殺至青州時,曹cāo已從兖州擊退了黑山賊,正在青州南方一帶作戰。而麴義、張颌則在北方一帶征戰,因為青州的黑山賊幾乎都在南方一帶和曹cāo的兵馬交戰,所以麴義、張颌兵不皿刃,齊國、樂安兩郡。

  至于曹cāo那邊得之,從派出的斥候得知袁紹兵馬殺至青州,立馬加快行軍的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北海、東萊、濟南三郡的百姓帶往兖州。而在這數月内,曹cāo又是連連擊敗了黑山賊,收得六萬降兵,而在對戰中作為前驅的賊子,陣亡了兩萬。于此,曹cāo的兵力便得到二十萬,但是其中幾乎有十八萬兵力皆是黑山賊兵。

  而這時,在青州的黑山賊,僅剩下不到十萬。剩下的黑山賊,聽說北方袁紹來兵,頓時吓得再無戰意,一個曹cāo就已将他們殺得毫無之力,如今又來一頭惡虎,無疑是将他們逼入了死路。張燕立馬聚集其麾下将領,商議後,決定帶着剩下的黑山賊,趕往樂安,向袁紹的派來的大将麴義投降。

  張燕的投誠,讓麴義平添十萬兵力,這讓麴義雄心大起,一邊整兵準備接下來與曹cāo的大戰,一般通知渤海的淳于瓊,令他領軍前來。

  而就在此時,麴義忽然收到曹cāo傳來的密信,在信中曹cāo告之麴義,他并無取青州之意,望其給予半月的時間,讓他的兵馬撤出青州。麴義見此,找來沮授、審配商議。

  沮授一聽,便是笑道。

  “曹孟德麾下兵馬連番大戰,定是疲憊不堪,而其兵力雖有二十萬之巨,但其中幾乎皆是黑山賊的降兵,都是一群烏合之衆。看來,他是自知不能戰勝我等大軍,所以才會發來密信,希望我等不要出兵攻打他的兵馬。”

  “如此,沮司馬你認為,我是否要放過曹cāo,讓其兵馬撤出青州?”

  沮授和審配相視一眼,兩人交流了眼sè後,好似統一了意見。沮授略微頓了頓道。

  “兵戈一動,難免不會死人。而且曹cāo和我等皆有大量的兵士,若是開戰,死傷定會慘重。而主公現在正在征戰幽州,不宜和這曹cāo翻臉。竟然能兵不皿刃的得到青州,讓其兵馬撤離也非是不可。”

  “竟然沮司馬如此決定,我亦無異議。這樣一來,我等還可為主公保存不少兵力。好,我這就立刻修書一封,傳予曹孟德,給予其半月時間。若是半月之後,他還未撤走,我就立刻出兵,與其決戰!”

  麴義做出抉擇後,便是走向桌案開始寫信,而沮授和審配則走到麴義身旁,時不時會出聲指點一二。對于沮授和審配兩人之智,鞠義甚是敬佩,所以欣然接受。

  數rì後,曹cāo得到麴義的回信,當即便是向郭嘉笑了起來。

  “看來這麴義還未發覺,我需要這半月的真正用意,如此一來,我就有足夠的時間,将北海、東萊、濟南三郡的百姓帶走。”

  “呵呵,這也難怪。若是有人自願将一州之地獻給郭某,莫說等一個月,一年郭某也願意等。”

  于此,曹cāo得到了半個月時間的緩沖,将北海、東萊、濟南三郡一帶将近七十萬口男女百姓帶回了兖州。

  半月後,曹cāo果然如約,将其兵馬盡數撤回了兖州。麴義大喜,連忙分軍三隊,揮軍直上,僅僅十rì就将北海、東萊、濟南三郡占據。隻是令麴義目瞪口呆的是,當他自領一軍來到濟南郡,整個濟南郡竟寥無一人,此等詭異的現象令麴義誤以為自己是來到了yīn間地獄。麴義急忙派數隊斥候在濟南郡周圍一帶尋索,然後又派人趕往東萊、北海兩郡查看情況。

  數rì後,麴義派出的斥候領着數個在山間一帶生活的獵戶回來,這些獵戶告知麴義,這濟南之所以無人,是因為曹cāo派兵馬将濟南的百姓全部帶往了兖州。麴義聽罷,才知中計,追悔莫及。後來又是數rì,麴義先後接到從東萊、北海的情報後,麴義幾乎氣得當場噴皿,東萊、北海竟亦和濟南相同,郡下百姓幾乎都被曹cāo帶走。

  鞠義雙手顫抖,忽然發作,将兩封信盡撕成碎片。青州失去了整整七十萬人口,這事後他必定遭到袁紹的重責。

  “傳我命令!!出軍!!!出軍!!!我要和曹孟德這個yīn險小人,決一死戰!!!”

  麴義面紅眼赤,竭斯底裡地瘋狂咆哮。在旁的沮授連忙勸道。

  “麴将軍萬萬不能被怒火吞噬,而失去了冷靜。曹孟德已經将那七十萬人口帶離了青州,而此時他定在兖州做足了防禦措施。若是我等貿然出擊,隻怕難以取勝呐!”

  “麴将軍,沮司馬所言甚是。曹cāo非是一般人物,而他的兵馬亦有了一個月時間的休整,戰力得以回複。而兖州地勢險峻,曆來易守難攻。要進攻兖州一事,茲事體大,而且主公現今還無要和這曹孟德撕破臉皮之意。還望麴将軍三思!”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