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來到杭州一帶的蕭軒當然也收到了軍内軍外各個地方的各種報告,各種案件。此時整個明朝原有的整個官僚體系幾乎遭到徹底的架空和廢棄,幾個月前就連北方原屬忠于崇祯系統内的不少衙門乃至官員也宣告撤銷。無數遭受劫難的人們在地方上軍管集團隻手遮天找不到講理的地方的情況下也隻好親自去杭州乃至更上一級的地方上“上訪”
蕭軒所率領的隊伍進駐杭州的消息傳開之後,很短時間内杭州城外就雲集了數以千計前來訴苦和告狀的人,其中多數是對崇祯新政權還多少抱有一些幻想的江南讀書人,但也有很都革命軍體系内的下層士兵,甚至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在杭州城城頭上見到這種狀況之後,就是在地方上多少有一段時間的周大勇也感覺到了一絲不安:“難道我軍新軍軍紀,乃至挑選出來去地方上赴任的代理縣令們,真的無法無天民怨沸騰到這種程度了嗎?會不會是地方上的一些人不甘心失去自己的利益想要通過種種手段來博弈。。。”
蕭軒似乎并沒有感覺到怎樣的意外,在明末這種基礎上搞近代級别的社會變革,甚至可以說是革命,如果不出亂子那才叫有鬼。
“你聽說過宋朝、唐朝,甚至門閥時代的兩晉存在這種大規模的上訪麼?我們遇到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個好事。這說明:我們在東南一帶并沒有到人心喪盡的地步。雖然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有各種問題、失誤、乃至罪行。但是從軍内到軍外,很多人還是相信我身邊的你們這些人還是能夠講理并且主持公道的人。其中,就算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我們也應該認真對待。抽出還算能夠識字懂拼音的一些戰士們,幫着那些人寫一寫狀子,或者讓帶着狀子來的人紀錄下來吧。軍内乃至内情的孩子們可以先進城。。。”
接下來十多天的時間裡,蕭軒乃至跟随蕭軒一起過來的北海新學的不少孩子們徹底陷入了忙碌之中。最後,哪怕蕭軒身邊有至少四十多名還算靠的住的幫手,也根本無法詳細閱覽所有的訴狀了。隻能重點的從那些并非讀書人出身的下層百姓身份的訴狀、軍内體系的訴狀開始來進行簡單的統計和摸底。
蕭軒最終也放棄了審查所有奏報的打算,開始思考起另外一些問題來。如今革命軍外調力量在各地地方上的種種問題當然是很容易暴露出來的。雖然有很多人無法無天,從下層士兵到上層軍官,甚至大同社社員都是如此。可從本質上說,他們還不是一個類似王朝中晚期那樣勾連比較嚴密,也比較有經驗的統治集團。因此很多問題都可以很輕易的暴露出來。那些人竟然連阻止這樣行為的一些對抗意識都沒有。可恐怕不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僅僅是十年甚至數年之後,問題恐怕就不那麼容易暴露了。
要避免新統治體系的官僚化,可以民主的不夠,反正群衆要是靠的住,某某能上樹。然而必要的分權卻是有意義的,如果什麼事情都是地方上的一把手隻手遮天,沒有相互獨立的另一套體系,遏制諸多問題雖然也未必不可行,但會成本過于高昂、難上加難。
因此,蕭軒終究下定決心:在軍政體系之外,另立一套體系來試試水。現在在革命軍體系還沒有形成比較鞏固的利益集團和自利意識的時候建立初步獨立的司法體系,總比以後做大手術要簡單的多。
“聽說這次來告狀的文人也有不少。他們的身份乃至家族情況都按照要求做了備案與記錄了麼?這些人中家境和出身不那麼高,沒有同當地過去的大族有勾連,背景清白的人,希望能夠選出百餘人來。年紀太大的就算了,五十以下的都可以。不在乎是童生還是秀才、光棍優先、貧困下層之家出身的優先。不知道,能不能辦到?”蕭軒向軍情内情部的一名少年軍官這樣詢問的時候,那名少年軍官似乎有些愁眉不展:“前來告狀的當地書生,大多數是同我軍沒有太大皿仇,并且對我軍還算信任的,這樣的人本就不算太多,這十多天來也就四五千前人,可根據在下的調查,最差也是小康之家出身。佃戶或者下層出身的童生或許不是沒有,但絕達不到百分之一的規模。。。”
蕭軒思考片刻之後決定條件和标準可以放寬一些,并在其他方面要求略嚴一些:“那這樣也可以:不是最近才喪家的人,隻要能夠比較熟練的讀書認字寫信,不論是否上訪過,隻要沒有太多兄弟姐妹親族旁支勾連太多,都可以在我們的選人範圍之内。為人還算不錯,能夠經得起考驗的人,選拔出百人左右,應該并不難辦吧?”
“這個應該不難。。。”
蕭軒想了想覺得是否專門挑選一些培訓出來的孤兒來做司法體系中的法院法官是否更合适一些,不過最終還是否決掉了這個想法。因為同為自己身邊的人,很容易在利益上有各種各樣的聯系,隻有真正的“外人”才會在這方面真的不屬于一個系統。
而且蕭軒經過思考最終也想明白了:法官是否可靠與否,并不是最為重要的。沒有什麼人是絕對可靠的,隻要想方設法都是能夠有效影響的。即便是法官也不能大權獨攬,完善有效的陪審團制度和傳媒體系,這樣從理論上說雖然也可以有權有錢“搞定一切”,可那必須是最最上層的核心統治階級才會有的能量。在中下層最大限度的提高收買成本和司法幹擾成本,才是現代司法體系、輿論監督體系等一整套資本主義權力監督先進經驗的核心要義。
讓蕭軒欣慰的是,成員還算年輕,并且還沒有太久曆史的軍情體系做這件看起來比較簡單的事情的時候,似乎也并沒有利益顧慮和私心在這當中,一百名人望還算良好并且讀過書,同當地大族關聯也不算太大,以民間教書先生為主的人物還是很容易就物色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