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05.打打鬧鬧不消停

  真悲摧,就是打不過

  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狀況是,北方有匈奴、烏桓和鮮卑,東北有夫餘。今天的朝鮮半島也有夫餘的後代。南方則是越族和西南夷,另外就是西域各族。除了中原王朝之外,還有這麼多民族在跟中原王朝有交往。

  在中國古代,對中原王朝構成最大威脅的民族來自于北方蒙古高原。北方的民族是兩大系統,匈奴是一個系統,東胡是一個系統。匈奴和以後的突厥都屬于匈奴系統;契丹、女真和蒙古應該屬于東胡系統。

  匈奴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中原的史書非常得意地評價說,我們中原王朝先進,匈奴落後。為什麼落後?他們“逐水草,習射獵,忘君臣,略婚宦,馳突無垣”。逐水草,習射獵,這都能明白。忘君臣,他們沒有中原這麼嚴格的君臣關系,也沒有像中原王朝這麼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單于一死,大家就搶,誰搶到是誰的。略婚宦,侄子娶姑媽,舅舅娶外甥女,這種事非常多,爹一死,除了親媽,所有的媽都能娶。弟弟娶嫂子這種收繼婚制太原始了。馳突無垣,垣就是城,騎着馬随便跑,太落後了。哪兒像我們中原有田土可耕,城郭可守。你别看這個民族原始,但打仗很厲害。秦漢之際,冒頓單于統一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内套、外套都給占了。

  當年冒頓單于他爸爸頭曼單于不待見他,想把他幹掉,他爸爸的辦法是送他到月氏國做人質,剛把他送到月氏國,他爸就出兵攻打月氏,等于逼着月氏王殺掉冒頓。月氏王比較厚道,沒有殺他,放冒頓回去了。他爸爸就給冒頓一塊不怎麼樣的封地,因為他寵幸小兒子,想讓小兒子繼位。

  冒頓心裡有譜,開始訓練自己手下的一幫死士,跟他們一塊兒射箭。他特制的箭頭是空的,射出來會響,叫鳴镝。他說我的鳴镝射到哪兒,你們的箭就射到哪兒,于是這幫人跟他射飛禽射走獸。然後冒頓拿鳴镝射自己的愛馬,對匈奴人來說,馬就是老婆,這幫人有幾個不敢射了,凡是不射的一律殺死。剩下的人就知道了,大哥射哪兒我們射哪兒。接着他射自己的愛妾,又有不敢射的,又殺死。此後再也沒有不敢射的了。最後他射自己的老爹,那幫人毫不猶豫都跟着射,鳴镝弑父,把老爹殺了。

  你看這人多狠,為了權力,馬、老婆、爹全幹掉。所以他是草原上第一位聖主、雄主,統一北方占領河套。冒頓單于趕的日子也好,因為當時正好是秦末農民戰争,然後四年楚漢之争,中原王朝忙于内戰,沒顧上,所以他占了地盤。

  中原王朝跟少數民族打仗,為什麼總打不過人家?第一個原因就是少數民族是全民皆兵,他的生産跟戰鬥是一回事兒。三歲能開弓,五歲能上馬,打仗不就是開弓和上馬這兩件事嗎?小孩兒都能彎弓射大雕。天上的雕一箭就下來,地下的人能射不中?四條腿的鹿一箭就放倒,兩條腿的人就不算個事了!匈奴人口最多的時候150萬,兵力最少的時候,“控弦之士三十萬”,能拉弓的人有30萬,算吧,5個人裡1個兵。漢朝最多的時候六千萬人口,軍隊最多的是60萬,100個人裡1個兵。中原王朝老百姓的手是拿鋤頭的,木頭棒子上裝個鐵片而已。要把種地的訓練成拿刀槍的,這需要時間。少數民族本來就是拿弓箭的,所以他們全民皆兵,你打不過他。就像現在的人寫書法寫不過古人,因為古人一寫字拿的就是毛筆,你一半時間是在敲鍵盤。

  第二個原因是騎兵打步兵,那不就跟德國隊踢中國隊似的,我想進幾個球就進幾個球。我比球跑得快,你比裁判都跑得慢,你能跟我踢嗎?少數民族騎兵來去如風,快如閃電,你攻不上去也跑不了。

  第三個原因是匈奴這些北方民族打仗不需要後勤,每個戰士三匹馬,一匹戰馬,一匹走馬,一匹馱馬。平時行軍的時候騎走馬,馱馬是馱物資的,戰馬隻有沖鋒的時候才能騎,平時舍不得騎。這些馬大多是母馬,渴了可以接奶喝,餓了天上飛過去什麼,地下跑過去什麼,一箭放倒就吃,完全不需要後勤。人家一出兵20萬,是20萬騎士,咱們一出兵20萬需要5萬押糧的,糧草一斷就沒法打了。

  打仗要輕裝上陣,蒙古鐵騎在俄羅斯平原上一天80公裡,跟二戰裝甲部隊的速度一樣快,機動性多強,聲東擊西。你修個長城有什麼用,你的長城萬裡長,萬裡布兵,他幾十萬軍隊集中到一塊兒,随便找一個口子就沖進來了。

  再者從氣候原因上講,他從北往南打,越打越暖和,那怕什麼,爽,光着膀子打;咱從南往北打,越打越冷,凍得弓都拉不開,槍都握不住了。

  另外,中原王朝對不能耕種的土地不感興趣,你占他的地幹嗎?遊牧民族跟中原打仗準有收獲,銀子、綢子、瓶子,總能鼓搗回家點兒;中原王朝跟他們打仗隻花錢,沒有任何收獲,繳獲了牛肉幹咬不動,沒人家那麼好的牙口,撿着一壺酸奶還不是草莓味兒的。所以從動機上說也沒必要打,他跑西伯利亞去了,咱守着,不招他。但他得招你,不招你怎麼活,他的生産比較落後,所以老招你。

  “外甥”挑釁“舅舅”

  西漢初期國力有限,所以被迫跟匈奴和親,原因是這樣的:公元前200年冒頓單于率40萬騎兵南下,高祖劉邦率32萬步兵迎戰,這不是作嗎?人家40萬鐵騎,你32萬步兵,結果被匈奴困在了平城的白登山,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漢軍也沒帶帳篷,天降大雪,人馬凍死者甚衆。将士握不住槍也拉不開弓,被圍在白登山上。高祖劉邦以前是秦朝的亭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街道居委會治保主任,有點兒二杆子精神,最後流氓本性發作,把帽子往地上一扔,老子跟他們拼了。如果拼的話,這個朝代三年就完了,皇帝就一個,倒也好記。

  拼之前要焚毀珍寶,把随身帶來的珍寶焚毀。謀士陳平趕緊說别呀,您别給焚毀了,你給我,我救你。陳平帶着這些去見匈奴的阏氏,就是王後,把财寶獻上,說我們皇上知道錯了,把這些财寶獻給大單于,請單于退兵。你們如果不退兵的話,抖開一幅畫卷,上面畫了一個絕色美女,說我們皇上準備把這個美人獻給單于。阏氏一看說,我肯定讓單于退兵,這美人你别送了。于是單于退兵了,單于不知道送美人的事,要知道這事兒絕對不退兵,那美人我估計也是PS的,哪兒找這麼漂亮的人去?

  匈奴退兵,劉邦喘了一口氣,等于是走夫人路線這才退了兵。這幫人太厲害了,不能惹,怎麼辦?和親吧。宗室女,甚至是宮女冒充公主嫁到匈奴,兩國結為甥舅之國。光嫁公主過去是不行的,得陪送東西:糧食、物品、絲帛金銀。我女兒嫁給你,你就是我的女婿,然後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外孫子,我死之後,我兒繼位,你的孩子就是我兒的外甥,所以匈奴跟漢是甥舅之國,那你還能打我嗎?你忘了人家忘君臣、略婚宦,所以東西收了,公主娶了,打的就是舅舅,誰讓舅舅呢。看來和親解決不了問題,暴力是他們唯一聽得懂的語言。

  一個王昭君,息戰五十年

  王昭君14歲入宮做宮女,據說她天生麗質,結果因為不肯行賄畫師,畫師就用印象派手法把她畫成醜女,害得她在宮裡一直待到25歲。漢朝人平均壽命也就25歲,唐朝人是29歲,所以當時25歲就算老太太了,還沒見着皇帝。正好皇上貼出一個告示征募志願者去匈奴和親,王昭君想到那兒當第一夫人也一樣,于是她就志願去了。送行宴上,皇上一看王昭君眼珠子都掉地下了,驚為天人,宮裡怎麼有這樣的人?氣得皇上把畫師毛延壽宰了,跟呼韓邪說,咱換一個成嗎?你以為呼韓邪傻呀,不退不換,就是她。

  王昭君出塞才25歲,呼韓邪奔70歲的人可以當她爺爺。王昭君過去沒幾年,呼韓邪就死了。匈奴是收繼婚,呼韓邪一死,他兒子就要娶王昭君。王昭君就上書朝廷,表示任務已經完成,申請回國。皇上說,你以兩國友好大局為重,再幹一任吧,王昭君就又幹了一任。等呼韓邪的兒子死了,論輩分她就是太皇太後了。她跟第二個單于的兒子是匈奴的右賢王,将來能繼承單于位的,她的女婿是右大将,相當于匈奴的總司令,她也就不想回國了。

  王昭君在匈奴一直待了40多年,朝廷封她為甯胡阏氏。她是漢朝宮女遠嫁匈奴,執行的政策自然對兩族的友好非常有利。特别到第三代單于的時候,她等于是奶奶輩的人了。我當初跟你爺爺、跟你爸的事都這麼定的,你小崽子還想怎樣?特别是我兒子有權,我女婿有兵,你還來什麼勁呢?所以昭君出塞的作用是,密切漢匈關系,互市興旺,文化往來增多,雙方和睦相處。匈奴跟漢朝打仗不就為了搶東西嘛,不用搶,你要鐵器、絲綢,我要馬匹、毛皮,咱們換不就完了嘛,這個對雙方都有好處。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稱贊王昭君說:“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裡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镝無聲五十年。”古代打仗打不起,農業經濟基礎薄弱,一打就沒了。漢武帝打了這麼多年仗,到晚年一看,高祖、惠帝、文帝、景帝70多年的積累都讓他打光了,導緻漢朝由盛轉衰。烽煙四起,還不如昭君出塞一曲琵琶好,五十年不打仗。當然,王昭君琵琶管用也是有前提的,以前沒少給人送宮女,就是不管用,偏偏這時候管用,因為匈奴已經被打服了,是在戰勝的基礎上送過去的,這是關鍵。

  “舅舅”狂毆“外甥”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糧食多得從糧倉漏出來,都爛了。打開國庫一看,穿銅錢的繩都爛了,銅錢撒了滿地沒法數,太有錢了。關鍵是馬,漢武帝的時候軍馬60萬匹。高祖劉邦的時候才3000匹,“自天子不能具醇驷①,而将相或乘牛車”。皇帝的馬應該是醇驷,四匹白馬拉着多漂亮,結果當初皇上的那個馬白的、黑的、花的都有,将相沒有馬,坐牛車上朝,32萬步兵就是這麼來的。

  相比之下漢武帝的資源富庶得多,能對匈奴展開反攻。漢武帝任用自己的舅子大将軍衛青和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攻打匈奴。霍去病17歲率800名勇士橫越大漠,深入大漠一千餘裡,斬殺匈奴兩千多人,把匈奴單于的叔爺爺都殺了。現在把體育比賽第一名給翻譯成冠軍,出處就是霍去病17歲封冠軍侯。

  于是他20多歲就成了骠騎将軍,和舅舅兵分兩路進攻匈奴,又是深入大漠兩千餘裡,在外蒙古擊敗了匈奴。匈奴被迫遠徙漠北,對漢朝的威脅就減輕了。霍去病起的名比較妨他,他叫去病,結果24歲就病死了,要叫個霍感冒可能沒事。他主要是經營河西走廊,常年駐軍在外。皇帝賜以美酒,霍去病不敢獨飲,把酒倒在泉水中,讓将士們拿頭盔舀着喝,此地得名酒泉。今天的衛星發射中心,就是霍去病當年駐守之地。他死後陪葬漢武帝的茂陵,跟皇上埋在一起是無上光榮,他的墳墓修建成了祁連山的形狀。

  河西走廊在祁連山下,水草豐美,這地兒被奪回來之後,漢朝才有可能通西域。匈奴失去河西走廊,隻好遠徙漠北,導緻後來内部混戰。到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歸漢,才有昭君出塞之事。

  西遷匈奴太彪悍

  中國古代王朝的疆域跟今天版圖的概念大不一樣,疆域按今天的話講就是勢力範圍。盛唐時期16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三年。漢朝極盛的時候1400萬平方公裡,沒錯,也就漢武帝時期是1400萬。新皇帝一繼位就少了,他覺得我爸我爺爺要那麼大地盤幹什麼,往回撤,不要了。他有他的理由,先皇好大喜功連年戰争,軍隊一下深入新疆那麼老遠,建一城堡,表示這個地歸我,但歸我的地種不了糧食,糧食還得中原年年往那兒運,還沒運到就被路上的運糧人吃得差不多了。這事不劃算,這地就不要了,撤回來。

  當時基本是這種格局,疆域有大有小,實際上就是勢力範圍的消長。不像今天我在這兒立界碑,這地永遠是我的。匈奴是遊牧民族,就更談不上有什麼領土了。

  昭君當國,漢匈40多年和睦相處。直到東漢,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與漢人雜居,咱們不定誰就是匈奴人的後代,完全有可能。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遼金元清全是少數民族,所以北京這個地方自古胡漢雜居,胡人統治的時間可能比漢人還要長。你說我是最正宗的華夏民族,不可能。孔子說的都可能是閩南話,因為北京話是滿語、蒙語跟北方方言的混合種,是胡音。1928年國民政府定國語的時候,北京話以一票的優勢戰勝廣州話,廣州話差點兒成了國語,據說那才是古漢語。

  南匈奴跟漢人融合後,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脅中原。東漢初,窦固、窦憲伯侄倆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他們在中國史籍上的最後一次露面見于記載是公元119年,此後便蹤迹不見。兩個世紀以後在歐洲出現,其間兩百年他們在哪兒待着,不知道。他們出土文物很少,因為匈奴沒有文字,所以出土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們的貨。他們自己沒有文字記載,周邊的民族也沒有記載,所以曆史學家隻能推測。

  匈奴人在西徙的時候,打敗了哥特人,哥特人打敗了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消滅了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要跟漢帝比,是我們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的手下敗将,實力跟我們差N等。當時北匈奴是很厲害的,五世紀的時候,在歐洲的匈奴人産生了一個著名的國王,叫阿提拉大王,今天在歐洲,阿提拉都是魔鬼的化身。歐洲一說阿提拉或成吉思汗,都是魔鬼的化身、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他們來進行末日審判,來拷打基督徒的。當時阿提拉橫掃歐洲,歐洲各國的君主聯合起來跟他作戰都失敗了,最後給他進貢了一個日耳曼絕色美女,新婚之夜才将他暗殺了。阿提拉一死,幾個兒子争王位,匈奴帝國迅速瓦解。

  接着,匈奴人就分成幾支在歐洲定居下來,最主要的一支被稱為馬紮爾人,他們在歐洲定居,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匈牙利,一直到今天。匈牙利英文Hungary的頭三個字母是Hun,在英語裡就是匈奴的意思。因為上千年的混皿,今天去匈牙利已經看不出匈牙利人有黃種人的模樣了,看到的是白人。但中心廣場上古代國王的雕像明顯是蒙古利亞人種,而且根據歐洲史籍對阿提拉的記載,不像歐洲人一樣五官很分明、很誇張,而是扁平臉,小眼睛,細細的眉,塌鼻梁,明顯是黃種人。另外,隻有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蒙古、匈牙利這六個地方的人是姓在前、名在後,叫李小二,其他全是小二李。匈牙利人叫李小二,也算是先輩屬于黃種人的例證。據說,芬蘭人,還有愛沙尼亞人,可能也有點兒匈奴人的皿統。

  張骞确實很點兒背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派張骞出使西域,到過大月氏①等國,司馬遷将此行稱為鑿空①。西域在地圖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就是帕米爾高原)以東。其實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區,人種以高加索人種為主,語言是印歐語系,吐火羅語。當時玉門關、陽關就是國境線,天涯海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說的正是這個。

  大月氏本在祁連山,被匈奴打敗後,匈奴單于拿大月氏王的腦袋做酒器,兩國應該不共戴天。所以漢武帝就想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後聽說大月氏遷到了西域,就派張骞帶了100多人出使,這就是通西域的目的。張骞也點兒背,剛一出玉門關就被匈奴俘虜了,因為當時玉門關被匈奴控制着。匈奴讓他在那兒娶妻生子,斷絕他回中原的念想。不過張骞不負皇命,不忘故國,十年後有一天看準機會跑了。他還接着找大月氏,最後在今阿富汗阿姆河流域真的找到了大月氏王。月氏王說都哪輩子的事了,我們在這兒很好,不想報仇。

  張骞沒轍,隻好回去複命,路上又被匈奴人逮着,扣了一年多。那個時候通信不發達,匈奴人不知道這是之前跑的張骞,要不上網一查就麻煩了。總結起來,張骞這一趟出使13年,被扣11年,沒有完成任務,卻了解了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西域30國最大的烏孫國人口62萬,最小的樓蘭1.4萬人,這些小國都想跟漢朝往來。于是張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标志着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那時是漢武帝的孫子漢宣帝神爵二年。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公元前60年,到現在兩千多年了,怎麼能說是東土耳其斯坦呢?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接着農民起義,東漢建立,國家亂套。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鞭長莫及,西域才又被北匈奴控制,但和東土耳其斯坦八輩子不搭界。

  老子博學兒好漢

  東漢明帝時班超經營西域,西域與内地的聯系又開始加強。班超一家子都非常牛,他哥哥班固是史學家,寫《漢書》的;他妹妹班昭是皇帝嫔妃的老師,後來寫《女四書》之一《女誡》,很了不起;他爸爸班彪也是史學家。他自己一開始給官府抄抄寫寫,用的也是筆,後來想大丈夫建功立業當在疆場,于是投筆從戎,帶了36個人通西域去。

  第一站到了鄯善國,國王對他特别好,大漢來使,五星級賓館,美女服務員。過了幾天,五星級賓館改招待所,美女改老媽子了。班超一琢磨,這是匈奴來人了,就揪住服務員問匈奴人住哪兒。服務員不禁吓,以為漢使什麼都知道了呢,就全吐露了。匈奴人有300多名,住在何處,全盤托出。班超一聽,那不行,得把匈奴人幹掉。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于是趁着月黑風高,一部分人在匈奴駐地放火,另一部分人手持弓箭,等着沒燒死的跑出來,然後射死,36個漢人殺了300多匈奴人。鄯善王吓壞了,這哥們兒真厲害,不聽他的話我也得完,我的軍隊你拿去用吧。如此,班超用西域各國的軍隊鞏固在西域的統治,拿鄯善的軍隊一國一國打下去,把各國都打服了。

  班超做西域都護期間幾次上表“乞骸骨”,即希望有生之年能生入玉門關,皇上也幾次批準,但是西域各國人民極力挽留他。疏勒國軍隊總司令為了攔他的馬頭拔刀自殺,死在他跟前。班超一看出人命了,沒法走,所以他一待就是30多年。可為國盡忠了這麼多年,也得盡孝,得死在家鄉、埋回祖墳,最後皇上把他召回,他死的時候70多歲。班超死後,兒子班勇接過爸爸手中的槍,父子兩代做西域都護50多年。

  東漢有兩位名将,一個是班超,另一個就是平定交趾的伏波将軍馬援①。馬援是西破羌人,南征交趾。這兩位名将為中國領土的完整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它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到五代十國的時候才獨立的,在明朝一度又被并入了中國版圖,叫安南布政司,後來30多年又獨立了。

  班超和馬援由此成為中國最早的民族英雄代表,唐人李益有詩:“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馬革裹屍”就是伏波将軍提出來的。定遠侯是班超的封爵。蔡锷将軍病逝時,孫中山先生給他寫的挽聯就是“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裡間關馬伏波”,用班超和馬援來比喻蔡锷。這兩個人可說是民族英雄,而且是成功的民族英雄。中國人好像同情弱者,崇拜的英雄大多是失敗的英雄,比如嶽飛、文天祥,這些英雄甯死不屈,但沒幾個能真的救國。其實應該多崇拜成功的英雄,這種人宣傳得太少,像班超平定西域等。

  有人說,中國的第一艘航母應該命名為嶽飛号,嶽飛号、文天祥号意義不好,都是失敗的英雄,不如命名為班超号。

  漢字文化圈

  兩漢時期對外關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東亞文化圈基本上以漢字為代表,所以又叫漢字文化圈。

  先說與朝鮮的關系。

  秦漢之際,“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人”,意即數十萬中國人遷入朝鮮半島躲避戰亂。朝鮮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商纣王有三個有名的叔叔,比幹因為勸谏被挖掉七竅玲珑心,後來成了文财神;微子投降了周朝,成為宋國的開國國君;箕子帶領族人出奔朝鮮,想保存殷商一脈。箕子朝鮮被周朝封為侯爵,成了朝鮮曆史上最早的國家,長達一千多年,傳了二十多代王。朝鮮民族至今還有箕子的遺風,商人尚白,今天朝鮮半島傳統的衣服還是白色的。商朝國王穿白,夏朝是紅,周人尚黑,秦漢也穿黑,皇帝穿黃是從唐朝開始的,此前都是黑紅兩色,比較酷。

  戰國末期,燕國人衛滿領着族人到了朝鮮,幹掉箕子朝鮮的末代王,建立了朝鮮曆史上第二個王朝。衛氏朝鮮存在了近百年,又被漢武帝消滅。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之後,在朝鮮北部設立了四個郡,其中有一個郡的治所叫平壤,沿用至今。漢城改名為首爾了,就是為了找點兒心理平衡,但是平壤沒有改,用的還是中國名。

  北部朝鮮本都是中國人,後來興起了高句麗人,也是中國境内的少數民族。高句麗立國700年,前400年都城在吉林,後300年遷到了平壤。韓國現在整天跟我們争高句麗,說是他們的民族。中國把高句麗在吉林省集安的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把韓國氣得夠戗,說咱是文化帝國主義。可這東西都在咱們中國境内,就是我們的地方政權。今天的韓國人就是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北邊中國的後代不斷混皿才形成了韓國民族。

  半島南部的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其中辰韓衣冠文物有類中華,因此被稱為秦韓。韓本身是大的意思,大族大部落,三韓就是三個大部落,每個大部落裡面也分N多個小部落。他們沒有文字,用中文來表音就挑中了“韓”字,戰國七雄的韓國跟它沒有關系。2006年夏天,我在北京工會大樓參加首屆中日韓和平教材交流會。一到韓國代表發言,我就把同聲傳譯摘下來,聽韓語。後來我發現了,韓語凡是高雅的詞,比如說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談判,全是漢語的發音;廁所、豬、狗是自己的語言。所以,韓國在1970年廢除了漢字,現在要恢複,最起碼它的路牌上都是英、韓、漢三種文字了。要不恢複漢字的話,不說别的,韓國人同名同姓的就多了去,姓金的就占了一半。如果用漢字不會重,用漢語搞成拼音就不行了。我從小到大認識八個叫張穎的,但那個字可能有的不一樣,比如影或瑩,可拼音念起來全一樣。韓語是拼音文字,勢必要恢複使用漢字。在古代朝鮮不懂漢字就隻能種地,沒法做官。

  再說與越南的關系,越南當時也是中國的領土。

  東漢初年,越南的一對姐妹征側、征貳起兵叛亂。伏波将軍馬援率軍平定,擒殺二人。後來越南獨立之後,就把二征視為民族英雄,給她們建廟。越南人說曆史上我們侵略過他們,這其實就沒有曆史常識了。獨立是後來的事兒,當時越南是中國的一部分,屬于中國領土,那會兒不叫侵略,叫平叛。

  接着說與日本的關系。

  這個國家按它自己的皇國史觀有2600多年的曆史了,它的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陽女神的孫子,太陽女神派自己的孫子統治神國日本,也不知道她孫子犯了什麼錯給扔這兒了,多火山、多地震。孫子繼位于公元前660年,大概與齊桓公同時,公元前7世紀。可據考古發現,公元前3世紀,日本還處在石器時代。從神武天皇開始算,傳到今天平成天皇是第125代,這個明顯有點扯兒。而且算出來日本前多少代天皇,都是活150歲在位100多年,成仙了,這個太搞笑。見過造假的,沒見過這麼造假的,别人編都不敢編。

  日本在公元前3世紀,相當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過渡到了鐵器時代。中國的過渡用了上千年,世界主要民族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都是成千上萬年,日本不到100年就過渡完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學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在日本九州島的北部,也就是今天的福岡縣境内有兩個小國,一個叫倭奴國,一個叫狗奴國,這兩國打仗。其中倭奴國王(其實那也不叫國王)遣使朝賀,這是東漢光武帝時。光武帝一高興,賞他一顆金印,印文:漢委奴國王。今天到福岡,滿大街都賣金印複制品。真品是日本一号國寶,江戶幕府的時候挖掘出土的,刨出金印的農民得20兩銀子的賞金。古代日本的20兩銀子相當于現在好幾億日元。

  這個蛇紐金印是賜封諸侯王的,對這麼一個小部落,給他一個印玩兒去吧,說明你是我的臣子。漢朝也不會去那麼老遠,他們過來也不容易。他們給皇上進貢了十根竹棍子、十卷麻袋片、十名生口①。光武帝龍心大悅,居然有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成年男子,好玩兒。

  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入日本時,日本沒有玉玺。天皇的國玺是明治維新以後才有的,天皇就憑三件神器即位:一把劍、一面鏡子、一塊勾玉,可能也是複制品。草薙劍(供奉在熱田神宮),八尺瓊曲玉和八咫鏡。他為什麼把劍、鏡、玉作為天皇的象征,可見這些東西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非常珍貴。現在每個新天皇即位還要接受傳國神器三件,實際上據說已經不全了,早在宋朝時候,他們打仗就丢了一個。有良心的日本人,都說中國是日本2600年文化的母親。

  最後說一下絲綢之路。

  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玉門關、陽關、敦煌,往南可以到達身毒、大秦;最北的那條路線可以到達裡海,即今天俄羅斯、伊朗和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地方。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鐵器絲綢、養蠶缫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條漢武帝時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然後向西,經印支半島、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沿岸,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