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這個曆史挺靠譜1:袁騰飛講中國史上

04.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齊桓公打造超級強國

  周王室東遷之後,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納貢。到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繼位的時候,鄭國的鄭莊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帶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讨伐鄭國。結果鄭國部隊力挫聯軍,周桓王戰敗,最慘的是他還被鄭國大将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懲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頓,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從此周天子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不再把他當回事了。稍後,各路諸侯紛紛崛起,為了奪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開了春秋争霸的序幕。

  第一個起來稱霸的是齊桓公。公元前7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這個家夥從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時候人家都是往前沖,隻有他往後跑,他總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獨生子為借口,對自己的逃兵行為進行解釋。就連跟朋友一起做買賣,他也老算計人家。這是一個特别務實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什麼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

  管仲尤其反感漫無邊際的高談闊論,他在相齊的時候,有一個特别精彩的論斷:“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段話對于今天的中國很有現實意義。用我們的話講,你得先抓物質文明,然後再抓精神文明。窮山惡水,潑婦刁民,必然是相輔相成的。相反,生活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越高。齊國秉承了管仲的務實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盡享漁鹽之利,齊國很快就做大,成為諸侯各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齊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達30000人的常備軍,按照以前的規定,諸侯國的軍隊規模不能超過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隊規模也不過才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國家哪裡是齊國的對手,但齊國要想對外擴張,也不能師出無名,所以就提出了一個口号:尊王攘夷。當時中原各國處在混戰之中,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數民族政權蠻、夷、狄、戎勾結起來,對華夏文明構成了嚴重威脅。史書記載當時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華夏文明,命懸一線!當時的華夏文明應該說是比較先進的,漢族的定居方式已經确立下來,農耕文明達到一定水平,同時我們還有自己的文字語言,這些都是蠻、夷、狄、戎所不具備的,如果這個時候華夏文明遭到滅絕,那麼對于整個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這個時候誰能夠站出來保衛華夏文明,誰就是保衛了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保衛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保衛了當時中原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頭可斷,發型不能亂

  管仲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齊國一下子占據了道義制高點。齊桓公出動大軍先是打退了山戎對邢、衛兩國的侵擾,救邢存衛,在諸侯中威望大增。其後,面對楚國南蠻的北向擴張,齊國再度出兵會合中原國家的軍隊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地區的威脅。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葵丘會盟,周天子都派人來參加這個會盟,承認他的地位。他成為春秋時期諸侯各國公認的第一個霸主,齊國也正式成為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後來孔聖人充滿深情地講:“管子相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我們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賜,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就要被少數民族、遊牧民族同化了。“被發左衽”是少數民族的服飾發式特點,“被發”就是散着頭發,重環垂耳;“左衽”就是他們穿的衣服是左邊壓右邊。中原漢族人穿衣服是右邊壓左邊。其實哪邊壓哪邊都無所謂,但在中國古代,這個服裝、發型要一變,就意味着禮制的崩壞,意味着國家要滅亡,道統要滅絕。這就是頭可斷,發型不能亂的原因。

  比如,明末滿人入關之後,發了一道剃發令,讓漢族人改學滿族人發型,一律削發留辮子,很多人不願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鎮壓。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這樣,江陰城為了抵制剃發令,為了留發,也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軍殺得屍橫遍野。有對聯為證:“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今天看來這件事有點兒過于荒誕,十萬人同心死義,就為了這個發型。

  以前的中國人一向把這個事兒看得特别重要,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輕易不能動。年紀小的時候還可以剃頭,冠禮成年之後頭發就不能剃了,要蓄發蓄須,直到臨終。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國的時候,無顔見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發覆面,頭發散開長得能拖到腰部。

  如果沒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話,當時的中原就被少數民族同化了,發型一換,就輪不到後面這些事了。

  昭王中了楚國的計

  繼齊桓公稱霸之後,晉文公和楚莊王陸續崛起。齊桓、晉文稱公,因為齊國和晉國都是侯爵國,這個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稱。楚莊稱王是因為楚國乃子爵國,是南蠻少數民族政權,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冊封的。楚國國君嫌地位低,所以幹脆自稱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當時的天子周昭王不高興了,親自去楚國讨個說法。楚國人聽說天子要來,準備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興,以為楚國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錯了。誰想到是因為楚國蠻人嫌周人擾民,設計用膠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開了沒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行人全部落水葬身魚腹。可見這個楚國的南蠻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民族。

  周天子的南征失敗導緻整個周朝的神話破滅,王朝由盛轉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時候,吳王阖闾和越王勾踐競相稱霸。吳越兩國在長江流域,吳國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蘇州,越國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紹興。那個時候,江南就已經開始得到了初步的開發。陸續稱霸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和越王勾踐在曆史上被統稱為春秋五霸,個個是牛人。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據《資治通鑒》記載,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冊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俗稱三家分晉①。無獨有偶,齊國的大夫田氏,與此同時也廢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為諸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①,使得中原地區逐漸形成了戰國七雄争霸的格局。

  從這一變局中可以看出,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實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封給大夫,大夫分封給卿,卿分封給士,它的每一層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後來能夠被諸侯架空,諸侯就能夠被自己國内的大夫給架空。因為這是由它的生産力水平決定的,基本上,上一級隻管都城周圍,底下全給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勢力的逐漸龐大,就等于中央集權走向衰落。所以以晉國為例,晉國當時有六家大夫具有相當的權力,除了韓、趙、魏三家外,還有智氏、中行氏和範氏,中行氏和範氏很快就覆滅了,韓、趙、魏聯合起來又把智氏給滅了,并且最後這三家索性把晉國的國君給廢了,自己做了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夥,太無法無天了,不過我也沒辦法,被迫承認冊封這三家為諸侯吧,晉國于是一分為三,韓國、趙國、魏國橫空出世。

  小時候拿闆兒磚砸缸的司馬光說,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晉這個窩囊事兒讓天子之職徹底崩壞,禮制是國家賴以存續的綱紀,三晉居然威脅周天子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還不得不承認,這綱紀大亂,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經臨近。

  七個爺們兒欲争霸

  齊國原來的國君應該姓姜,例如齊桓公,名字叫姜小白,那會兒起名還不太講究。結果大夫田氏強大起來把姜氏廢掉之後,自己當了諸侯,齊國改姓田了。所以三家分晉,加上田氏代齊,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這個戰國七雄一開始還不隻是七個國家,當時一共20多個國家都觊觎霸主地位,曆經戰火洗禮,這前20強大浪淘沙般一番海選PK之後,基本上就剩下燕、齊、楚、秦、趙、魏、韓,七位選手繼續死磕。從春秋五霸升級衍化到戰國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時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體現在晉楚兩國的争霸當中,晉在北邊,楚在南邊,一直是南北對峙。到了戰國的時候,主要矛盾就是東西矛盾了,具體表現就是秦國跟關東六國的矛盾。因為關東六國位居崤山函谷關以東,對秦國形成一定威脅。尤其到了戰國末期,秦想統一六國,進一步激化了它們之間的矛盾。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