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窮得隻剩下錢
政策開明人丁旺
明清時期,統治者調整生産關系,鼓勵生産,經濟繼續發展,一直到鴉片戰争爆發。
1840年,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不是高于英國就是跟英國持平,反正絕不比它差。
乾隆五十年時(1785年),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占世界的32%,歐洲占22%,中國一國的國民生産總值比歐洲11個主要國家的總和還高10個百分點。
那時全世界人口超過五十萬的城市,隻有十個,六個在中國:北京、南京、揚州、廣州、蘇州、杭州;亞洲還有日本東京,當時叫江戶,印度的馬德拉斯;歐洲就是倫敦、巴黎。
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世界之最,農民富裕程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形成這種情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統治者調整生産關系。
明朝内閣首輔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将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兩稅法按人丁征稅征的是個人所得稅,是你的财産,這個征的是役銀。
就是說,你本來應該去服徭役,現在你不去,按規定你可以納銀代役。
服徭役是按人丁服,但是現在這個役銀也分攤在田畝上了,這表示人丁在稅收當中的作用就越來越下降,資産在其中的作用越來越上升。
役銀按照人丁和田畝來分擔,這叫一條鞭法。
它的作用是賦役征銀,适應了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農産品的商品化。
地裡長不出銀子來,你得把農産品賣了,有了銅錢,到銀莊兌換成白銀。
這樣一來,把農民推向市場,你必須跟市場發生聯系。
納銀代役,保證農民生産時間,減輕農民負擔。
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這個跟兩稅法的意思是一樣的。
到康熙帝時,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的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這就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農民失去土地是因為土地兼并,在明朝,藩王們最能兼并土地。
朱元璋本人就弄出了25個兒子,這25個兒子,每個人再來上七八個兒子,這七八個兒子再弄上七八個兒子,你算算多少個?
到了明朝末年,朱氏皇族有好幾十萬人。
明朝基本上隻要皇子就封王,那得有多少個王爺?
趕上“太平天國”了,王都封濫了。
清朝吸取了明朝濫封的教訓,除了開國的八家“鐵帽子王”之外,後來隻有雍正爺封怡親王是鐵帽子王,清末封恭王、醇王、慶王仨鐵帽子王,一共就十二家王爺是不降爵的,世襲罔替。
别的王爺都是逐級下降,你是親王,你的兒子就是郡王,你孫子就是貝勒,曾孫就是貝子。
親王降到鎮國公,郡王降到輔國公,到輔國公就不再往下降了,往下世襲就是世襲輔國公,輔國公跟王爺的級别可就差得太遠了。
你是王爺住在王府,等你不是王爺的時候,你得從王府搬出來,自己找地兒住去,四居室改筒子樓了。
一般來講,清朝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王爺沒多少,十幾個了不起了。
清朝王爺待在北京城裡不許出去,圈死在北京,所以清朝的王府全在北京,像什麼鄭王府、豫王府之類。
明朝王府全在外地,朱氏子孫在外地待着置産業,兼并農民的土地。
比如明神宗萬曆皇帝本身就貪财,在皇宮裡挖了一個大坑埋銀子。
他把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封到洛陽,一次就賜給他四百萬畝土地。
朱常洵跟他爸爸一樣,最後變成個三百多斤的大胖子。
李自成打洛陽的時候,洛陽的守将跟朱常洵說,現在闖賊圍攻洛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你有那麼多錢,估計上億兩銀子的财産,能不能拿出點兒錢來犒賞将士?
将士們好跟闖賊玩命。
朱常洵說,我們家沒錢,窮着呢!
就有點兒舊家具,我賣了犒賞将士吧!
氣得守将說你拉倒吧!
開門投降李自成了。
李自成一進來,你朱常洵不是貪财嗎?
行!
這回讓你貪個夠,把金子燒化了,順嗓子眼往裡倒,把他燙死了,然後把朱常洵剁巴剁巴,和着鹿肉一塊兒分給大家吃,叫福祿(鹿)宴。
老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你弄得我們大家都沒活路了。
到了清朝,表面上對明朝皇室很優待,給崇祯皇帝建個陵啥的,實際上逮着明朝王爺就得給弄死,朱氏子孫差不多都殺光了。
這些王爺占的地現在都在老百姓手裡,所以康熙爺宣布更名田。
原來這個田是福王的名,現在誰種是誰的,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為什麼農民不反清複明?
同一個民族讓我們沒法活,還是異族讓我們活得不錯,那我們為什麼不擁護異族?
中國老百姓是誰讓我活下去,我就擁護誰。
外國也一樣,美國打薩達姆,伊拉克人為什麼不抵抗?
我為了保衛薩達姆拼命,我腦袋讓美國電梯夾了!
我的命那麼不值錢?
薩達姆給我什麼了?
讓他變吊死鬼去吧!
老百姓是非常實際的。
利比亞人不保衛卡紮菲也是一樣道理,平時拿老百姓當孫子,有人打你的時候,想讓老百姓把你當爺爺,呸!
更名田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康熙五十一年又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固定人丁稅,康熙五十年,你們家有十口人,從康熙五十一年開始,你們家就交十口人的人丁稅。
到康熙六十年,你們家十八口人了,還交十口人的稅。
那我們家就剩七口人了怎麼辦?
再交十口人的不就虧了嗎?
所以,世宗雍正皇帝一上台,推行攤丁入畝。
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人頭稅就廢除了。
這個錢也沒多少,一年335萬兩,朝廷當時歲收入4000萬兩,占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咱就不要了。
就跟現在農業稅不要了一個意思,一共2000個億,還沒有公款吃喝的錢多呢!
自由市場的管理費也不收了,一年才150個億,開場奧運會多少錢?
何必跟這些窮苦人收?
這個錢不要了,以後大街上擺攤的就少了,犯不着在大街上栉風沐雨了,我進大棚了。
人丁稅不要了,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現象減少了。
原來藏着掖着不就是怕朝廷收稅嗎?
隋朝4600萬人,到唐朝一下變成1200萬,相當多的人是藏起來了;漢朝也是如此,5300萬人,到曹操的時候,剩700萬,我的天!
原子彈也沒有那麼大的殺傷力,好多是隐匿起來了。
現在不收稅了,生吧!
康熙即位的時候,全國的丁額是2100萬,算上老弱病殘,估計有個4000萬,康熙駕崩的時候已經過億了;乾隆二十幾年的時候,就兩億了;到乾隆駕崩的時候,已經3億了;到道光那會兒4.1億,占世界人口的40%多。
全世界10億人,中國4.1億,那個時候的中國人更自豪,現在占20%,那時候40%。
所以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從那時候就開始形成了。
救國的玉米、甘薯
有了好的政策,生産才能發展。
在明代,棉花的種植由江南向江北,推向全國。
南北朝時,印度佛教禅宗第28代祖師達摩東來,建立少林寺,他就是中國禅宗的初祖。
達摩祖師東來的時候帶了一件木棉袈裟,作為禅宗的聖物,代代相傳。
木棉就是棉布,特值錢,中國人沒見過。
中國有錢人穿綢,窮人穿麻,沒見過木棉袈裟。
北宋的時候,棉花開始在福建種植;南宋的時候,南方普遍種植,但是北方還沒有。
南方可以普遍使用棉布了,北方還是得通過互市買,北方給馬,南方給棉。
到了明朝,全國都能種了,中國的棉花應該是從印度引進的,經過兩條路線,一條是從新疆過來,一條是從海南島過來。
明代引進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斷地推廣。
崇祯年間,玉米、甘薯開始在中國種植。
這東西如果早來中國20年,明朝沒準兒就不會滅亡了,因為老百姓就夠吃了。
陝北農民造反,就是因為沒得吃,你吃我兒子,我吃你兒子,易子相食,換兒子吃。
要不就吃觀音土,吃土脹肚子,全脹死,老百姓隻能造反。
要是玉米、甘薯來了,就沒事兒了。
這東西原産于拉丁美洲,那裡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還在亞洲的菲律賓有殖民地,而菲律賓有大量華僑。
西班牙人把它帶到菲律賓,菲律賓華僑把它帶回到中國,最早開始在福建種植,然後逐漸向全國推廣。
福建地方多山,地狹人稠,耕地面積很少,就種這個。
它的特點就是使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産量大幅度提高。
當時,水稻一畝地四五百斤,小麥二三百斤,玉米怎麼着也得六七百斤,甘薯是萬兒八千斤。
就算不下雨,你也不用施肥,八千多斤;如果風調雨順,再一施肥,一萬多斤高高的。
大粗白薯,你吃去吧!
降皿糖、降皿脂,健康食品。
甭管什麼樣的土地都可以種,不挑地方,産量還那麼高,太适合咱們中國了。
大清兩百多年少有農民起義,玉米、甘薯居功至偉。
老百姓能夠吃飽,中國人口也就翻着來了。
清朝的時候,人地矛盾就已經很突出了。
康熙登基之初,人均耕地面積是25畝,乾隆的時候就變成6畝了,道光的時候就變成3畝了,今天連1畝都沒了。
康熙就說過:“本朝統一以來,六七十年,百姓俱享太平,戶口日益殷繁,分一家之産,供數家之用,豈能家給人足?
”但是當時沒有辦法,也不懂計劃生育,人口增加給中國造成的壓力一直影響到今天。
中國社會财富的增長跟人口的增長不成比例。
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口增長多,北京、上海的人口出生率比歐洲都低,負增長,但是北京人口卻年年增加。
中國這塊土地,頂多養活六億七千萬人,這是最合适的,現在已經是兩倍了。
當時畢竟糧食總産量大幅度提高,能夠養活衆多人口,就可以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産品的商品化。
清代前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了一些專業性的生産區域。
比如北京豐台花鄉,就産花,蜜蜂才吃花呢,我這個花種出來,肯定是買賣、交換的。
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時候,手工業進步很快。
生産工具上出現了紗綢機。
生産技術有了雙色套印,以前印刷品都是黑白的,這個時候彩色印刷品開始出現。
還有地區間的分工,比如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
松江的布織得最好;布要去漿染,蕪湖最好。
松江就管織布,織完了布賣出去,蕪湖那兒管染,這就是商品經濟。
規模、産量也很大,比如廣東佛山的冶鐵業發達。
佛山是黃飛鴻的家鄉,中國南北兩個武術之鄉:河北滄州、廣東佛山。
滄州原來也是冶鐵中心,北宋大鐵獅子天下聞名。
這兩個地方據說家家習武,冶完鐵,就練練刀。
你拿出一把刀,給顧客表演一下,一耍把自己手指頭切了,那誰買你的刀?
所以,得習武,自己先耍會了,幹什麼吆喝什麼。
明朝中期以後,以生産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
蘇州出現了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雇用機工。
機房就是工廠,機工就是工人。
有人認為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雇傭關系。
明代蘇州機工的狀況是“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
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生産特點的是“計日受值”,拿日薪。
“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地上擺一塊小牌,寫上“裝修”,立橋以待。
“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
”如果機房的工作停了,這幫人就失業了。
這跟今天工人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認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當然很多學者對這種看法嗤之以鼻。
《史??陳涉世家》記載陳涉就“與人傭耕”,人家出錢,讓陳涉幫他種地。
能說秦朝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嗎?
有雇傭就是資本主義?
宋朝普遍都是雇傭關系。
明朝的“資本主義”發展就是在絲織業,主要是江南地區。
到了清代,手工工場規模大了,分工細了,部門和地區多了,北京門頭溝采煤都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色彩了。
明清時期,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規模是很大的。
即便有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速度也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态徘徊,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
世界曆史上資本主義發展,是從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生産這麼一個過程。
而中國的整個生産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原因是專制制度的阻撓。
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
中國今天也一樣,你抵制日貨、抵制美貨,人家不害怕,人家的貨主要靠本國人買。
沃爾瑪85%的營業額是在美國,而不是在中國。
日、美的産品主要是本國人買,中國的産品主要是外國人買。
所以人家也可以抵制中國貨,不買咱的鞋了,襯衫、襪子、褲衩都不要了,東南沿海的經濟肯定受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就看得很明白了。
人家買孟加拉、突尼斯的更便宜,那裡的勞動力更不值錢。
越南等很多國家都跟咱們構成競争了。
為什麼背心、褲子、襪子這些東西不能讓中國人買?
因為物價跟世界接軌了,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唯一沒接軌的是工資。
必須讓國民富起來,才能有需求旺盛的國内市場。
今天的中國農民還是缺乏購買力,29寸彩電已經跌破1000元了,照樣賣不出去。
那時,地主和商人将賺來的錢買房置地,嚴重地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産。
地主、商人掙完了錢,買房置地,就造成了資金短缺,“以末緻财,用本守之”。
末是商業,本是農業,經商發财了幹什麼?
買房買地,房地産多保值啊!
投資首選!
今天中國前100個富豪裡面,51個是搞房地産的,剩下十幾個是賣腦白金、鼈精之類的,缺少像比??蓋茨這種幹高科技的。
你買房子的時候隻花了三千,賣的時候一萬五,賺多少啊?
中國的房價達到了20年以後、人均GDP兩萬美元才應該達到的水平。
現在北京市一個月掙兩萬是高薪了,四環之内,你隻能買一個馬桶,連一個澡盆都買不起。
房價就是炒的,土财主們以末緻财,用本守之,有了錢就幹這個。
為什麼出礦難啊?
土财主們拿錢買房、買車、買表了,他不會說想着去改進煤礦的安全,采用先進的采煤技術,要不樣闆戲裡說“賊礦主心比炭黑”嘛。
朝廷還設立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産規模。
政府不支持你發展手工業,沒有政策;實行閉關,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對外無交流。
本國發展不行的話,往外國發展也行啊,賺洋人的錢多好啊!
不行,朝廷不允許民間私自跟外國人交往,隻能在廣州一地通過13個官辦性質的洋行,跟洋人做買賣。
洋人要跟中國人做買賣也必須通過13個官辦洋行,不能跟中國的商人私下進行交易。
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賠款2100萬銀元,這2100萬銀元是什麼錢?
商欠600萬、鴉片煙600萬、軍費900萬。
鴉片煙這600萬不應該給,軍費那900萬也不應該給,商欠那600萬就應該給人家,是曆年來13間洋行欠人家的錢。
我收洋人的貨不給錢,你告我?
我是誰啊,正五品!
現在人家老大來了,你乖乖地給人家錢。
所以這個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但不平等條約裡面的規定并不一定都是不平等的。
還有如外國公使進北京,他應該進北京,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你不讓人家使節進北京哪兒行?
不能說咱們跟法國建交了,遞國書找省長,這個不合适。
清朝時,外國人有事找兩廣總督,兩廣總督是地方官,憑什麼管國家的外交啊?
所以,中國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是萌芽狀态,就因為政府的重重阻撓。
說穿了,就是因為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商鞅變法的時候,重農抑商有積極意義,到這個時候,明顯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了。
雍正皇帝明确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元中少一耕稼之人”,“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
所以你不能做工,不能去經商,都給我老老實實種地,一輩子不出村,這多好管啊。
朝廷重農抑商,資本主義根本就甭想發展起來,無市場,無資金,無政策,無交流。
明清時期,商業還是比較繁榮的,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中國有兩大商幫組織:晉商、徽商,他們把貨物販向全國。
晉商一直到恰克圖,跟俄羅斯做買賣。
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最大的商貿城市。
這說明中國的商業還是跟政治靠得近,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
當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興起。
原來就是一個小村,因為工商業發達,慢慢變成了市鎮,這種趨勢明清的時候就開始出現了。
這些都是中國對内經濟的特點。
對外,清政府實行閉關。
其實中國古代一直是非常開放的。
明朝因為倭寇猖獗,開始閉關鎖國。
中國閉關也就是四百多年,以前都是對外開放的。
宋朝最喜歡外國商人來,宋高宗說:“廣南市舶,利入甚厚,提舉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來,動得百十萬缗,皆寬民力也。
”皇上說外商一來,咱動不動就掙個百八十萬,減輕百姓負擔。
所以,廣南的海關關長要用好了,讓他幹的時間長一些,給咱多掙銀子。
北宋那麼點兒疆土,收入是明朝的十倍,南宋還是明朝的六倍,錢哪兒來的啊?
有人說,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代産生的。
閉關鎖國的意思是禁止國人出海,限制外商來華。
中國人絕對不允許出海,出海就是漢奸。
你家親戚從海外給你寄封信來,完了,你有特務嫌疑。
放在今天,特别高興,拿着到處顯擺去。
中國人出海了就是刁民,不許還鄉,還鄉就處死。
外商來華之後隻能去廣州。
洋人來中國最需要的産品就是茶葉,茶葉主要産在福建,要是從福建直接裝船出海多省事啊。
不行,人挑馬馱,翻過五嶺,來到廣州,再從廣州出海,那茶葉就爛了,成本一下子就高上去了。
後來洋人在五口通商的時候弄了一個福州,就是想在那地方趕緊把茶葉運走,那多便宜啊。
這樣一來,造成了中國跟世界的隔絕。
越強大的時代,對外就越開放;越落後的時候就越封閉。
越強大的國家越對外開放,因為充滿了自信,讓洋人來看中國,天朝上國,就是有錢!
孫中山先生推翻清朝的時候,支持者裡面相當大一部分是華僑。
要說華僑在海外,跟清朝應該沒有那麼深的仇。
可是人在海外,才知道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罩着你,有多給力!
華僑在國外謀生,本國政府太不拿他們當回事了,不但不拿他們當回事,還拿他們當叛徒、漢奸。
西班牙人占了菲律賓,菲律賓華人起義了。
西班牙的總督下令屠殺,前後殺了兩萬多華人。
西班牙總督吓壞了,他就派人渡海去見明朝兩廣的地方官通報這件事,對不起啊,我們殺錯了,這件事咱們能不能商量商量?
我們賠錢。
結果這件事報過去之後,一年多沒回信,西班牙總督惴惴不安。
一年多之後,中國朝廷聖旨到,賞賜西班牙總督兩萬兩白銀!
你不是殺了兩萬多中國人嗎?
賞你兩萬兩白銀!
他們都是天朝的叛徒,都是漢奸。
不是漢奸你跑出去幹嗎?
你殺他們,乃為天朝除殘去穢也,幹得好,殺一個獎一兩白銀。
人在海外,祖國不但不保護他們,還助纣為虐,這朝廷我效忠個啥勁兒?
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墓園――三寶山墓園,有很多墓碑上刻着皇明萬曆××年,皇清嘉慶××年,都是用中國紀元,還是以中國為祖國。
我是大明、大清的臣民,隻不過我們那個地方不好活,隻能到這裡來謀生,這邊地廣人稀,氣候溫和,好養活人。
但是,我的祖國是中國,可是我的祖國這麼對待我,我能不想推翻這個朝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