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并不糊塗,雖然方名夏和韓贊周沒有提及,可是結合着前些時日蕪湖的戰報陳江河的重傷,崇祯知道陳越抓捕李國英并非搶奪功勞這麼簡單,多半是為了給陳江河報仇。
可是從皇帝和朝廷的角度來看,這種私自報仇不能提倡。畢竟李國英也是立下大功的人,若沒有李國英,想滅了阿濟格這兩萬八旗兵非常困難。人家立下大功不賞不說反而抓捕殺掉,這讓其他投降的綠營将領怎麼看?
再就是出于制衡的原因,陳越若是真的殺了李國英吞并了綠營降兵,從此平南軍将一家獨大,沒有其他軍隊可以制衡,這是崇祯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聽了方名夏訴說之後,崇祯果斷的寫下了手召,命令韓贊周火速派人前往蕪湖,阻止陳越殺人,并把李國英帶到南京。
李國英該不該殺,當有朝廷決定。
從乾清宮出來之後,韓贊周火速派心腹東廠檔頭拿着崇祯手召前往蕪湖。方名夏苦求韓贊周,要親自前往蕪湖傳旨,韓贊周隻得同意。
“廠公,咱們不能這樣算了,應該聯合朝廷衆臣,上奏彈劾陳越。”
臨走之前,方明夏向韓贊周提議道。
韓贊周搖搖頭:“你且去做事吧,朝廷這邊不須你管。”
一直在崇祯身邊的韓贊周深知崇祯的心思,雖有猜忌,總體而言崇祯對陳越還是十分信任的。而現在在陳越的指揮下,滿清兩路南侵大軍俱滅,正是威望名聲達到頂點的時候,這個時候,朝臣再和陳越有過節,再不喜歡陳越,也絕對不敢悍然上奏彈劾。
那些禦史們也都不殺,在這個時候彈劾一個立下保國之功的功臣,讓天下百姓怎麼看,讓崇祯怎麼想?這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更何況,陳越正式的報捷文書還未傳到南京,抓捕李國英的理由大家還不知道,現在都是方名夏的一面之詞,彈劾陳越搶功從何談起?
韓贊周和方名夏退出之後,崇祯頗有些焦躁。連番大勝讓他心情無比興奮,可又出了這檔子事情,則讓崇祯有些隐隐不安。
因為崇祯知道,陳越一向是我行我素慣了的,很多事情都是做後才通知他這個皇帝。再加上崇祯知道陳越和陳江河父子情深,有些擔憂陳越會不會違抗自己聖旨為報複仇殺掉李國英。
熟知陳越性格的崇祯知道,很多事情陳越做得出來。
一邊憂心者,一邊焦急的等待着蕪湖方面的消息,陳越的報捷文書也該到了。
翌日,蕪湖報捷文書到達南京。早朝上,當衆宣讀了報捷文書之後,朝堂上一片歡騰,這是蕪湖方面正式的報捷文書,詳述了整個戰事的過程以及戰果。
而群臣們從報捷文書中聽到了一個名字,那就是李國英。捷報中提到了方名夏和李國英設計使得阿濟格撤退船隊沉沒之事,也提到了李國英部和譚泰部八旗兵力戰,斬殺五千八旗之舉。
崇祯身側,韓贊周一臉的意外,陳越竟如實的給李國英上報了功勞,哪裡有什麼搶功的舉動啊?幸虧自己沒有勾連禦史彈劾陳越,否則就是自打嘴巴了。
坐在龍椅上的崇祯同樣意外,他沒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早朝時,報捷文書送到了南京,崇祯高興之下令當場宣讀,沒想到陳越竟然如實的上報了李國英的功勞。
既然如此,你幹嘛抓捕李國英?唉,到底是年輕氣盛、不知變通啊。
此時的崇祯能夠猜到陳越的心理,我抓李國英就是為了給父親報仇,他的功勞老子不屑去搶奪!
如此,恐怕自己的手召未必能夠讓陳越放過李國英,也許不久之後朝堂之上會再起軒然大波。
這一刻,崇祯心裡滿是憂慮。
“李國英身在曹營心在漢,先是取得滿酋阿濟格的信任,然後抓住機會傾覆了阿濟格一萬五千大軍,可謂卧薪嘗膽智勇雙全,我大明又出一位良将!”
有大臣搖頭晃腦道。
“李國英固然不錯,可要是沒有方名夏的通盤謀劃,戰事不會如此順利,要我說,蕪湖之戰的首功應該是方名夏的。”
另一個大臣說道。
朝堂之上,群臣興奮的讨論着,滿滿的都是對方名夏和李國英的贊賞。
“什麼首功是方名夏的,若不是平南侯指揮有方,先是騎兵擊潰了攻打蕪湖的清軍,再以水師殺得清軍水師大潰,然後派手下說服郝搖旗部闖賊歸順占領了九江,大勢逼迫之下李國英未必會選擇歸順朝廷。這首功自然是平南侯的。”
次輔路振飛道。
“路閣老說的是,若是沒有平南侯,戰事不會如此順利,首功當然是平南侯的。”其他人也都符合道。
先是揚州獨自殲滅了多铎十萬清軍,再回師南京擊潰了博洛部圍城,然後在蕪湖指揮大勝。陳越的功勞所有人曆曆在目,沒人敢于否定。
不過蕪湖之戰過于繁複,有李國英等綠營将領的歸正,還有郝搖旗部闖賊的協助。現在郝搖旗占據了九江武昌,還未确定是否歸降大明。而在江南,鳌拜和吳三桂帶着兩萬八旗兵還在亂竄,蕪湖之戰雖然大勝,收尾工作依然繁雜。
要給立功之人叙功封賞,要部署圍剿鳌拜和吳三桂部清軍,要商議該如何面對郝搖旗部,是派兵進行剿殺,還是接受其歸順朝廷,接受之後又該如何安置?
這些事情且得内閣以及重臣們忙活一陣子的了。
南京城中,随着蕪湖報捷使者到達,大勝的消息已經傳來,整個城中一片歡騰。
當聽聞兩路清軍南下,無數明軍接連投降,數以十計的城池失守的消息,那時的南京是如何的人心惶惶。
當博洛帶領偏師擊破黃得功阻攔,揮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之時,南京百姓是如何的絕望。
而幸虧有平南侯在,彈指間,兩路清軍全滅,南京已經轉危為安,百姓們的心情何等的興奮。
南京城内張燈結彩,鞭炮之聲響徹全城,秦淮河上絲竹聲聲,同在慶祝明軍大勝。卻不知道又一場風波即将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