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雲漢,昭回于天。
火然????文w?ww.ranwena`com王曰於乎!
何辜今之人?
”【詩經大雅雲漢】
自打出伏以後,天氣就慢慢在變了,本來每天驕陽如火的天氣,此時也常或有陰天。
橫貫東西的驿道上快馬星火馳傳,或言弘農函谷、陝縣一帶有微雨,或言京兆東南的藍田谷中有層雲聚集、遮蔽群山。
雖然這點雨猶如杯水車薪,皇帝也不仰賴這點微末小雨來化解旱情,但這個消息足以安慰,也讓他對接下來的大雩禮充滿了信心。
這幾日靈台令劉琬為了加深消息的準确性,也不斷往宮中報來消息,說是由張衡親手制作的、放置于靈台最高處的相風銅烏一直轉着東南風的方位。
于是皇帝着素服,減膳撤樂,露坐聽政,這一官方活動帶到了民間,闾裡坊門也跟着閉市禁屠,家人祀竈。
建安元年八月廿日。
長安,南郊。
此時的南郊已新起一壇,高四丈、周十二丈,其上插着七根赤缯,一條長約七丈的紅色土龍盤踞中央,又有六條小龍守在南方,各長三丈五尺。
土龍前具備酒脯、犧牲用的黃牯牛、還有一堆幹柴。
設土龍祈雨的方式由來已久,大緻的原理是《易》上說‘雲從龍,風從虎’,故而以類求之,不僅官方如此,就連民間孩童也會去捉些蜥蜴、小蛇等類龍的動物,私下祈雨。
就連一生都在批判唯心、鬼神的王充都對土龍求雨極為認可,甚至還列舉了許多理由來論證其可行性。
雖然這在後世人看來,祭土龍跟鞭春牛一樣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在當時飽受酷旱的人們眼中,即便是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會不由自主的轉變信念。
為求雨而舉行的祭典稱作‘雩’,雩祭分為常雩和大雩,常雩是每年照常舉行的求雨儀式,而大雩隻有在旱情特别嚴重時才舉行。
雩祭從先古便流傳至今,曆代朝廷最重視、規格最高的,便是大雩。
皇帝頭戴冕旒,身着玄上下的朝服,衣裳文采,赤舄屦,緩步登上雩壇。
在祭台前,他先要以六事謝過自責:“天有譴歸,乃降斯旱,是政不善與?
民失職與?
宮室崇與?
婦谒盛與?
苞苴行與?
讒夫倡與?
元元無罪,罪在朕躬,願降予一人,勿害黎庶。
”
然後跪拜兩次,向天稽首後,跪在蒲團上進陳道:“昊天生五谷以養人,今五谷病旱,恐事不成。
敬進清酒膊脯,再拜請雨。
雨幸大澍,奉牲禱。
”
接着便有太宰指使屠者以清酒四升洗濯牛首,大祭五方天帝,以及此前讓人所祭祀的一切山川、社稷等大小神靈。
随着赤色土龍前那堆幹柴被點燃,壇上熱浪滾滾,跟着皇帝一同登壇的童男童女各八人,身穿玄服,手持羽翳,圍在四周一邊舞蹈呼雩、一邊高唱《雲漢》之詩章。
《雲漢》之詩,是周宣王向天祈雨的禱詞,用以修德禳災,和諧陰陽。
皇帝站在中央,靜靜地看着十幾個孩童圍着他跳得起勁,他們穿着寬袖長袍,圓圓的臉上挂滿了豆大的汗珠。
孩童不知憂愁,饒是在這個極度莊嚴的場合,他們仍滿臉真誠的笑着,像是遊戲一般唱歌跳舞。
他忽然想到《論語》裡的一句話:‘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或許自己在這個位置上永遠也無法做到逍遙遊樂,那麼就隻能盡力讓眼前這些人一生平安。
興亡盛衰,皆是底層的百姓受苦受難,行善事不得福報、行惡事不得惡報,普通人辛苦半生,一場雨就能毀去所有,這也佐證了天道無為,不會對任何事施以援手,而倘若真是有為、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