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推賢也。
義,廣德也。
德廣賢至,又何患矣。
”————————【國語·晉語】
“臣以為此事宜緩不宜急,如今天下稍安,倘若再征大軍,恐怕會攪動士民之心。
”朱儁定了定心神,試圖勸道:“不妨先裁撤諸将冗餘兵馬,以裁兵之名,将彼等發回原籍,其精壯者任本縣兵,其次為屯田兵。
”
眼下地方上的将領除了徐晃、張遼、曹操以外,還有駐兵交州的沮隽、駐兵并州的蓋順與段煨,以及臧霸、關羽、陳到、夏侯惇等好一批順勢歸順的地方軍頭。
朱儁自然不會主動去得罪徐晃這些将領,他選擇是将刀口舉向臧霸、關羽這些沒什麼靠山、手中雖有兵馬但并不算多的雜牌軍。
這一提議也符合皇帝乃至于朝廷集權的需要,當初統一天下的進展迅速,荊州、兖州等地不戰而降,有太多的私人武裝以及歸降的将領僅僅隻是給予職位收編了事。
隻有最開始的文聘、蔡瑁、孫策等将,在戰争的過程中通過诏令歸屬朝廷統率,然後逐漸削弱裁減。
“此議甚好。
”皇帝點頭贊許道:“今年先裁各地雜軍,發放原籍任用,其所屬将校,也一律改置郡尉、屯田校尉等職。
”
“彼等歸順不久,又多為當地豪右,驟然裁撤,恐怕……”朱儁故作為難的樣子。
“天下大事,怕的不是難做,而是不做。
”皇帝笑指着他說道:“此事确要得罪不少人,但朝中唯獨朱公有這樣的魄力與威望,所以要将重擔壓在你肩上。
”
“可這些多是太尉職事……”朱儁皺着眉頭,他雖常年混迹軍旅之中,但不是說就對朝堂的規矩一無所知:“臣請與太尉、兵部一同協理。
”
“你是說董承?
”皇帝輕笑一聲,往别處踱了幾步:“他那太尉還能做多久?
”
皇帝早已給朱儁在長安賞賜了府邸,朱儁在宮中與皇帝商議完大計後,便面色凝重的回到住處。
在他的住處,軍師祭酒郭嘉像沒把自己當外人似的,堂而皇之的坐在庑廊下,靠在專屬于朱儁、公侯才能擁有、鋪着細罽的竹木憑幾上。
“又搶我的位置坐。
”朱儁不滿的沖郭嘉揮了揮袖子,倒也沒有驅趕對方起來讓位,而是主動坐在另一邊,輕捶了捶腿:“你就不能多顧忌一點颍川郭氏的名聲?
”
“為了保持名聲而不能身心自在,何必呢?
”一旁的火爐上擺着隻鐵架,郭嘉用筷箸在鐵架上夾起一塊被炙烤出油水的肥瘦相間的羊肉,簡單在淺底小漆盤裡蘸了蘸鹽,然後放在口中咀嚼了起來。
“要是出了我這道門,天底下怕是沒人能容你這般肆意了吧?
”朱儁苦笑的說道,此時的他仿佛不是什麼車騎将軍、錢塘侯,而是一個忘年之交,破格為郭嘉倒滿了茶。
“倒也是。
”郭嘉手拿着空筷,他想起年初時與其他颍川人一起在城外聚會歡宴,荀攸、陳群、辛毗這些人都是謹言慎行,處處奉行禮法的。
郭嘉夾在裡面像是個異類,尤其是與陳群格格不入,兩人冷言冷語的說了幾句後,彼此誰也不搭理誰。
郭嘉想起年初的聚會,越發覺得朱儁對他的包容,這樣的待遇,除了他以外,也隻有曹操給過他了。
說着,郭嘉低頭看了眼朱儁倒滿的茶碗,沒好氣的說道:“我可不愛飲茶,明公家裡的酒呢?
我問了貴府的奴仆,都不肯給我,害得我幹吃了半天炙肉。
”
“天子才下過诏,這幾年要禁酒。
”朱儁沒好氣的看着他,顧自給自己倒了碗茶水:“你再肆意,也不能不把天子的诏書當回事,若被人檢舉了,我可保不了你。
”
郭嘉無法,隻得苦着臉伸手拿起茶碗大口飲了,頓時面露難色,皺起眉說道:“這太澀了。
”
“太醫們都說,茶能解膩消食。
”朱儁說着自己也拿起茶象征性的喝了一口,向郭嘉伸了伸,示意道:“草原上的鮮卑、烏丸等族飲用确有奇效,價值百金,等閑求也求不到。
”
在朱儁府上找不到酒喝的郭嘉有些興緻缺缺,他含糊的應了一聲,直接步入正題,問道:“這次奉诏入宮,天子可是說了什麼?
”
朱儁正用幹淨的絹布緩緩擦拭着筷箸,他的動作仔細而又緩慢,像是擦拭着佩劍一樣認真:“天子有意改定軍制,恢複郡國兵,将屯田兵定為常制。
”
他稍微整理了一番思路,将今日的诏對大緻向郭嘉說了一遍。
“善。
”郭嘉聽了十分欣喜,他從鐵架上夾起一塊肉,蘸鹽之後送到朱儁的碗裡:“看來明公要拜太尉了。
”
朱儁伸筷夾肉的動作一頓,接着又跟沒事似的将肉夾到口中,吃了幾口便咽了下去,玩笑似的說道:“我若是太尉,奉孝可願應我征辟,擔任長史?
”
“固所願,不敢請耳。
”郭嘉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眼下他離開了朱儁其實也沒有别的出路,從縣令規規矩矩的做起并不符合他的性格。
他隻喜歡在背後給人出謀劃策,三言兩句就能為人解決事情、點明方向,又何必親自去做具體的俗務呢?
曹操雖然與他性情最是相投,但涼州未來不會有太大的功勳可建,曹操也不能給予郭嘉更多。
所以跟着位高權重的朱儁,親自參與、甚至制定軍事改革的政策,這項改革勢必阻力極大,困難重重,正适合郭嘉這種喜歡刺激的性格。
“太尉長史秩千石,署諸曹事,但有征辟,誰不願就車赴任呢?
”郭嘉說笑似的打趣道:“何況在下還沒坐過公車呢。
”
“是麼?
那定要讓你坐上一回了。
”朱儁也跟着玩笑道,接着,他像是想起了什麼,歎了口氣,道:“說起征辟,自去年鬧到今年都未停歇的輿論,也正是因此而起啊。
”
這股輿論不但未曾停歇,反而未随着時間的流逝而降溫,開始愈演愈烈,自從董承以太尉之尊參與正旦大朝後,攻擊他的人便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