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夏的二世皇帝武天賜,史書上的評論各異。
《大夏、君王列傳》一書中深刻的剖析了他的成長曆程,認為他犯下的種種錯誤,從始皇帝傅小官決定将皇位傳給他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登基之後所做的那一切終将成為悲劇!
這些悲劇真要論起來,便是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尤其是在始皇帝傅小官身邊的那一年裡,他未曾領會到始皇帝的深意,也或者說這是始皇帝在帝位的傳承上犯下了一個錯誤——
他統一大夏、治理大夏都做得很好,但很明顯,他欠缺了教導出一個好的繼任者的經驗。
也有史書認為,始皇帝的這次禅讓是在匆忙中進行的,這其中有諸多緣由,但最能被大夏百姓接受的緣由隻有一個——
始皇帝應該是對帝位的禅讓有過猶豫,在這之前,他從來未曾設立太子,他有許多的兒子,在早些時候他應該想的是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來競選皇位,所以他的兒女們都在老大儒文行舟的手下讀書。
競選,這是始皇帝曾經提出的一個觀念,包括大夏的高官他曾經也設想過以競選的方式來産生。
但不知為何始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他又急于去開拓遠海市場,急于去過他所希望的那種逍遙生活,于是将帝位甩手丢給了思想和經驗都尚不成熟的慧皇,這才釀就了慧皇此後數年的種種迷惑行為的産生。
故,慧皇之過,在于始皇之過!
也有史書認為,慧皇天賜,乃始皇帝長子,師承大夏大儒文行舟,随始皇帝臨朝聽政年餘。
始皇帝既然選擇了皇長子武天賜繼承大統,那麼這足以說明慧皇并不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他的身上一定有着諸多的閃光點,然而他的這些閃光點在始皇帝傅小官的強大光輝之下便顯得微不足道。
這便是螢火之光之于皓月!
始皇帝開創了三相議政、内閣表決之法,其意在于限制皇權、在于博采衆家之長,集衆人之智慧來共同制定有利于大夏之政策。
這便是對皇權的束縛!
始皇帝意圖解開大夏百姓頭上的樊籠,他似乎也意圖給皇權套上一個樊籠。
慧皇繼位,雖年幼,卻也有繼往開來之大志。
但慧皇終究未能明白始皇帝的良苦用心,他被自己給困在了籠子裡,這便是心魔,可惜的是他終究未能走得出來。
……
……
秋日的長安有着别樣的美麗。
武天賜在劉瑾的陪伴下真的溜出了皇宮,走在了朱雀大道上。
他穿着一身精鍛長衣,手裡拿着一把折扇,扮成了一個公子哥兒的模樣。
他本就生得俊朗,唇紅齒白器宇軒昂,看上去并不像是十三歲的模樣,倒像一個成熟的少年,行走在這人潮湧動的朱雀大街上,迎來了許多女子投來的目光。
這一切看在極少出宮的武天賜的眼裡,都是新鮮的。
他想起了去歲随父親去墨州皇家農莊的情形,忽然覺得這樣無拘無束的日子很美麗——徜徉在這朱雀大道上,朝中的那些破事都不用去想,曬着這秋日暖陽,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聽着那些嘈雜的聲音,似乎可以洗去心裡的煩惱。
可是真的能洗去麼?
這是朕的國家!
這些都是朕的子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