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曆史軍事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第977章 實用主義

重生宋末之山河動 潇騰 2885 2023-04-12 00:58

  <!--divstyle="color:#f00">熱門推薦:

  趙昺既然明白報紙上炒作李廣不過是一群落第舉子借其發洩不滿,因此也并沒有去幹涉,而是任其為之。
不過他也接着衆士子們燒熱的鍋,又把風向引向了當世的英雄們,把熱度剛剛降低的‘絕不放棄任何一個袍澤兄弟’和好男兒當從戎又複炸了一遍,當然其中有了更多的爆料和解密。

  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有着‘喜新厭舊’的心理,李廣畢竟是死了千年的人了,不知道被翻來覆去炒作了多少遍,卻依然是些陳詞濫調,尤其是那種充滿悲戚色彩的‘負能量’文章很容易讓人厭煩。
可現實的英雄就在身邊,也許其就曾是同村的鄉親,隔壁的鄰居,看得見摸得着,有皿有肉的,尚大有文章可作。

  從前其可能就是鄉間潑皮,可從軍後卻變成了英雄,那麼就可以來個浪子回頭金不換,軍隊就是大熔爐,不僅能将壞人教育成好人,還能将其培養成英雄;至于其過去就是好人,現在成了英雄,那文章更好做了,起碼可以表明軍隊沒有把人教壞,告訴大家盡可放心交給軍隊,不必擔心學壞。

  說蹭熱度也好,跟風炒作也好,反正沒用幾天便将那股影射皇帝的‘歪風邪氣’打壓下去,在城鄉大地上樹立起了‘學英雄、做英雄’的良好風氣,掀起從軍報國、無限光榮的熱潮。
而趙昺也成功利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輿論工具,再次挫敗了某些人的陰謀,将一場可能發生的‘公車上書’惡性事件消滅于萌芽狀态。
在熱鬧了幾天後,人們的視線又轉向帝國最大的一場賽事——殿試。

  殿試在放榜十天後正式開始,不過今年的殿試還是與往年有些不同,首先此次參加殿試的不僅是進士科,而是加入了明法和明經兩支隊伍,同台競技,參與争奪魁首。
此外還給算學開了分會場,但是他們卻是單獨排名,另榜公布。

  再有就是皇帝除了親自監場外,覺得主考們出的試題不合意,也是出于防止考題洩露,還親拟了考題。
文科考題是一論一策,論題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策則是一道實例題,而非是大家猜測的有關對蒙元政策的時事題,這讓許多人的準備落空。

  實例是一日漢文帝出行,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時,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導緻拉皇輿的馬受驚,文帝也差點受了傷。
于是皇帝命令侍衛将那人擒住,交給漢朝的首席大法官(廷尉)張釋之審訊。
經訊問,原來那人是長安縣的鄉下人,因為聽到開路禁行的喝道聲,便躲到橋下,過了許久,以為皇帝的乘輿車騎已過,便跑了出來,誰知就沖撞了皇輿(在當時,這叫做“犯跸”)。
問題是若汝是張釋之當如何處理此案?

  

  至于算學,由于報考的人數本就不多,所以入選者也就三十多個人。
但是趙昺确是極為重視,因為他十分清楚數學是現代科學的最基礎學科,适用于各行各業及學科。
不過他也清楚,當下的數學水平還很低,所以隻出了十道應用題,放到現在也就是初中二年級小測驗的題目,想看看代表大宋最高數學水準的一幫士子們的真實能力。

  因為考生衆多,計有進士科三百人、明法科二百一十人、明經科一百二十人,北宮沒有一所宮殿能放得下這六百多人,因此主考場設置在殿前廣場上。
這裡早已布置好了桌幾和矮凳,由于時間要從卯時直至午時結束,還預備了茶水和點心。

  趙昺作為主考自然不能坐在露天地裡,而是在中門洞下落座。
他看看考場忽然有了前世在大操場上參加期末考試的感覺,隻是現在監場的換成了朝臣,巡場的則是侍衛營官兵,而他作為主考忽然有了種成就感,終于輪到自己揚眉吐氣,不必趴在闆凳上答題了。

  試題一挂出,趙昺則發現身邊的幾位總裁、副總裁臉色便不對了,不過這也不出自己所料,因為這兩道題在課本上是沒有現成答案的。
尤其是那道論述題,在當前隻怕還沒有人聽說過這種觀點,且在他們看來更是離經叛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這句話是出自明代心學的創建者王陽明,其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儒學孔、孟、朱、王四大家。
他的學說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不僅在中國,在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也影響甚廣。
對于這位還待二三百年後才會出現的儒學大家,大宋朝的人當然不會曉得,更不會知道其學說。

  王陽明對于思與行的關系則這樣認為:意在強調知與行的統一。
所謂知,便是對事情各方面的思考與了解,隻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開始行動;所謂行,便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東西付諾實踐,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王陽明指出,聖人之學乃身心之學,其要領在于體悟實行,不可将其當作純粹的知識,僅僅流于口耳之間。

  所以在知與行的關系上,王明陽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
其認為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
如果隻是自稱為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

  當下盛行的是理學,而趙昺弄出這麼一個與理學相駁的問題來讓士子們論述,那麼在幾位監考的大臣們看來皇帝是不是睡糊塗了,這簡直就是要推翻過去已成公論的學說。
可當下誰也弄不清皇帝的意圖,是在考驗士子們,還是在标新立異,因此也不敢多言。

  而那道策論題也是讓衆臣覺得小皇帝太壞了,其實這道題應該說古今多有争論,沒有對錯。
而對錯皆在小皇帝心中,一旦與其想法相駁,肯定就被排出在外了。
而猜對了小皇帝心思的,則無論文章再爛,也會入其法眼,不僅可以金榜奪魁,将來也是官運享通。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