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3章 繪制藍圖
問題堆積如山,要想根本解決問題,工部的意見是對京城的水道溝渠不僅要進行清淤疏浚,還要形成長期的制度,以免積少成多,不得不大動幹戈的進行治理。
而趙昺看後,覺得還是要整體進行規劃,不能隻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如此還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趙昺查閱舊檔,尋到了當年朝廷南渡之後,營建杭州的城圖,他發現古人也是有大規劃的思想,對城市進行了嚴格的規劃,隻是百餘年後,随着人口的增多及城市的變遷,沒有再進行過修改,以緻當下出現混亂不堪的局面。
臨安城整體上說是水鄉城市,東、南臨錢塘江,西北接大運河。
以江河為主幹,結合郊區其他大小河道,形成一個環城的大型水上交通網。
臨安城市的總體布局,便是充分發揮水鄉城市的優勢,以臨安城為中心,這個水上交通網為主要脈絡,配合京畿驿道,聚集周圍郊區一系列的大小衛星市鎮及澉浦港口而組成。
臨安郊區衛星市鎮都是臨江瀕河建置的。
這些市鎮利用江河航運之便,與臨安城市聯為一體,成為溝通臨安城市與廣大郊區農村及周圍城市的經濟橋梁。
各市鎮的規模大小不等,如江漲橋、曠平等市鎮,規模均頗可觀。
除了赤縣的郊區市鎮外,還有作為臨安海港的澉浦鎮。
此鎮雖不屬赤縣所轄,但為臨安外貿港口,由錢塘江可直達臨安城。
這個港口市鎮是臨安城市的重要門戶,自應成為臨安城的海港區。
城内主要有三條河流,茅山河、鹽橋河及龍山河,用以維持城中的航運。
後因營建德壽宮,加之兩岸民居不斷侵占河道,緻茅山河日漸堙塞,城内水運便以鹽橋河為主了,與南城外的龍山河向勾連。
趙昺選定北宮作為皇宮後,茅山河再次經過疏浚,但是也難以再現當日的規模,隻能通行小舟。
道路不僅是一個城市的運輸線,同時也兼具的分割城市功能的作用。
由于臨安城市形制為南北長東西狹。
加之地形起伏,河道縱橫,所以城市道路布局不得不适應這些條件的要求。
在趙昺總的來看,臨安城市道路網結構基本上是按經緯圖制進行規劃的。
由于臨安城市具體條件的限制,因此出現東西走向的道路多,南北走向的道路少。
其次,道路多曲折,即使是主幹道禦街,也難矢直。
有的幹道甚至分段曲折組成。
至于幹道間距,情況更為複雜,除禦街中段西部部分街巷間距較為均齊外,其餘大多遠近不一。
禦街上道路網的主幹道,也是全城規劃的南北主軸線,南起舊皇城北和甯門,北達景靈宮前斜橋。
與禦街大緻呈平行的南北道共有四條。
一條道較長,是城之西半部的南北幹道。
第二、三條在禦街東,介于小河與太河一條在禦街西,為兩段所組成。
第二條道南起朝天門,北抵衆安橋東春風樓。
第三條為南瓦東鐘公橋至鹽橋西。
禦街東之第四條道自南瓦東繞德壽宮,北至昌樂坊。
這三條道均系清波門至新門東西幹道與錢塘門至東青門東西之間的區問聯絡道,而非貫串城之南北的幹道。
東西幹道計有四條。
第一條為候潮門至錢塘門;第二條從新門至清坡門;第三條為祟新門至豐豫門;第四條從東青門至錢塘門。
這四條道都是橫跨禦街,連貫東西相對應的城門之間的幹道。
另外由于臨安是水網城市,故道路多橋粱。
在這些橋中,除衆安橋及觀橋為平梁式橋外,其餘基本上都是拱橋,橋下均可通舟楫。
臨安自從定為行在所以後,當時追随高宗的宗室、貴戚、臣僚、軍屬以強南下的中原人士,紛紛進入臨安。
為了安置大批南來人員,不得不将原來土著居民遷徙城外,以緻紹興韌年一度出現郊區人口陡增的現象。
城内因人口驟然大量集中,而南來人員大多為皇室、貴戚、顯宦、富賈,自必引起城市居民階級結構的變化。
這種變化也必然在居住區規劃上有所反映。
臨安居住分區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府邸區,此區包括皇帝潛邸、皇室貴戚以及王公大臣府第,各種官舍也附刊此類内。
第二類為一般居民區,即城市各階層居民的居住區。
且是按坊巷制作為聚居規劃制度而安排的。
坊巷内不僅有城市居民住宅,而且還有商業網點,形成市、坊結合的統一體。
臨安城内有兩種府邸區。
第一區在禦街西,第二,區在禦街東。
第一區範圍較廣,南起清河坊,沿清湖河而北,一直延伸到觀橋附近武林坊以南。
其間有些地段與地方行政區及一般居民區相錯并列。
緻呈斷續之勢。
第二區在禦街及鹽橋河之東.德壽宮以北,豐樂橋以南,東達豐樂坊一帶。
此區範圍較小,主要作為皇親貴胄的府邸,因而此區較整齊,沒有與他區交錯的現象。
而一般居民區也以禦街為基準,可分為兩區。
禦街東、新門以北、白洋池以南,介于市河與鹽橋河之間的狹長地帶,為第一居住區。
禦街西、錢塘門以南、豐豫門以北,介于中心商業區與地方行政區之間的地域,是第二居住區。
此區部分地段與府邸區呈犬牙交錯之勢,故不及第一居民區規整。
此兩區外,城隅一帶還穿插有居民坊巷。
由于坊巷規模宋代各城市并無定制,形成了坊巷兼具商業網點的特征。
而坊巷實為臨安城市組織管理單位,坊巷之上設有廂,廂設立廂廳,仍沿用北宋保甲制。
在其中可以開設鋪店,設立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關聯的一些行業基層網點,這些分布在坊巷中的基層商業網點,既是商業網的基層組織,同時又是坊巷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還設置有學校。
但一般居住區人口密度大,建築密度高,且這兩個居住區都毗鄰鬧市,因之有些坊巷鋪戶較多。
因此消防管理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自建都後,為了加強城市消防,一面放寬街巷路幅,一面在重要建築物前及人流較為集中的行市所在,多留空地,辟作廣場。
并設置軍巡鋪,坊巷中還建有石砌塔式塌房,以備居民火警時存放重要物品。
坊巷不建坊表.也與消防要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