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繁體
首頁 男頻 懸疑靈異 拆遷地球

第三十六章 實驗人群分析

拆遷地球 潇騰 3259 2023-04-12 01:18

  但第四類人始終還是存在,隻要人類對神秘的事物還有好奇和崇拜的心理,他們始終都會存在。

  趙長啟昨天晚上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從對第四類人的調查開始的。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任務體系是一個很重要的監察目标,剛開始的時候,貴賓發布的任務往往是那種很輕易做到的,很容易達到的即時目标,也許僅僅是今天吃一頓什麼飯,隻是在路上跟人聊幾句話,或者幫别人一個小忙等等。

  當然任務獎勵也就相對較低,一般就是幾塊錢到十幾塊不等。

  等貴賓和實驗人員互相比較熟悉之後,任務的報酬就會變高,當然難度也會随之增加,任務的完成時間也從一天以内變成一周甚至一個月,最長的甚至有十幾年的持續任務。

  不僅僅是任務的長度和難度,有些任務甚至還有隐藏的一些完成标準,以及超額完成任務的獎勵。

  大概是受到很多爛俗網絡小說的影響,很快有一個概念偷偷在實驗成員之間互相流傳起來——隐藏任務。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貴賓有時候會毫無道理的,幫一個人賺一筆錢,或者坑一個人一筆錢,幫一個人追一個女朋友,或者破壞一個人的穩定家庭生活……

  這一類現象被實驗者們得知以後,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解釋方法,肯定是這些人在不經意間,觸發了某一類隐藏任務的關鍵點。

  然後第四類人,就成了驗證這個概念最大的執行者。

  因為第四類人對整個實驗的投入最積極,因為組織度比較高,他們往往有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實驗過程中的許多嘗試。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這類人對完成任務幾乎有着非同一般的執着,就像那些資深的遊戲玩家,希望探索到遊戲裡每一個細節。

  那些平常人無法堅持的,長達幾個月甚至更長的任務,在第四類人群中完成程度往往是最高的,許多人完成任務後,還都在自己的組織内公布獎勵和完成過程,就像玩遊戲的玩家互相分享攻略,然後激勵其他玩家探索新的,可能更好的任務完成辦法。

  在對隐藏任務這個概念的探索中,有一個組織進入了趙長啟的視線。

  說是組織,其實就是一個網絡群,和其他很多網絡群差不多,這個網絡群也對成員收取一定會費,制作統一的衣服,定了一些口号,對成員的行為模式也有一些規定——幾乎就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圖騰團體了,隻是還沒有給自己起一個名字而已。

  而引起趙長啟注意的就是,他們第一次在任務系統中對貴賓反向提出一個概念——團體任務。

  這個組織的創立者是一位黑色素瘤的患者,也是最早,第一批參與S療法的成員,在他康複之後,他就意識到,這個以政府名義進行的S療法,很可能就是實驗中談話的貴賓提供的。

  于是他建立了這個組織,一方面是想告知其他患者這個消息,讓他們能有機會得到治療,另一方面,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對貴賓形成以感恩為基礎的圖騰情節。

  在那個時候,S療法在政府内部還是很小範圍的秘密,整個療法還出于實驗階段,因為保密的因素,這位最早的創立者并沒有明說什麼是S療法,隻是讓成員們努力完成任務,這樣有可能拯救自己——因為他自己的治療名額,就是通過完成了一項長期任務,隐藏獎勵獲得的。

  這個群的成員們一開始并不以為然,他們加入這個實驗,很大一部分原因隻是因為這個實驗能夠提供一定的費用——絕症的治療通常都是非常花錢的。

  他們在監察部門的名單中,最早都是第一類人,對實驗的進度,任務的進度并不熱衷。

  加入這個群很大的因素,也隻是聽說群主的經曆——但顯然他們并不把這種經曆當真,隻是作為一種心理安慰。
就像很多的絕症病人喜歡去看那些絕症患者的勵志故事,但卻不會踐行和重複他們的故事。

  但漸漸的,這個群的另一位成員,也偶然通過任務系統,獲得了S療法的名額,當他治愈回來之後,整個群的氣氛就變了。

  幾乎就是一夜之間,所有的成員都從第一類變成了第四類,他們認真的完成,交流任務,狂熱程度簡直無與倫比。

  有一項任務隻是讓一個富裕成員捐出幾萬給山區的幾個參與實驗的小孩,但他為了完成可能的潛藏任務,直接過去在那個山區投了幾百萬,建了一所學校,請了老師。

  但這種狂熱似乎并沒有取得多少的效果,幾乎就沒有觸發到S療法的名額。

  很快成員們又發明了新的理論——他們認為,這些人這樣做都是因為他們太自私,隻是為了自己活命而去完成任務,自然也就無法觸發。
所以他們開始統一起來,承諾所有的任務獎勵,都會互相贈送給其他成員。

  但這樣的嘗試依然失敗,就在大家這股熱情逐漸消退的時候,又一名成員得到了名額。

  這一名成員是一個八十多的老太太,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她進群完全是因為她家人為了幫助她治療塞進來的,進來之後,她既看不懂其他人在網上的交流方式,也不理解耳機裡那個聲音和任務系統,這個網絡世界對她來說實在太過陌生。

  她每天除了在醫院參與必要的治療和吃喝拉撒以外,也從不參加任何的群體活動。
如果不是看在她的年紀,本來應該踢出群的。

  但就在其他人絞盡腦汁,費勁資源想得到一個名額而不能的時候,這位老太太卻僅僅靠着一條最簡單的行為得到了。

  這個老太太是一個樸素的佛教徒,她雖然大字不識一個,卻能用她們家鄉的土話背好幾部佛經,據她家人講,這些經書就是她過去幾十年全部的精神寄托,她沒有任何的娛樂,和其他老年人都不同,不喜歡看電視也不喜歡聽戲,閑下來就是自言自語的念經,念完一卷就默默的加一句,保佑她家人身體健康,保佑她孫女成績好,保佑兒子發财……

  但她似乎對自己的身體并不是很關心,也從來沒有讓佛保佑她疾病康複。

  加入這個實驗之後,她也是閑下來就自己念經,其他什麼也不幹。

  然後整個群的行為就立刻改變了,老太的行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效仿。
所有人都認為,她的這種單調行為能夠觸發某種隐藏任務。

  剛開始大家想完全照搬老太太的活動,學她的發音,讀她的經書……後來發現是在做不到,老太太那邊的方言似乎比外語還難學,短時間内很難掌握,而且就算是佛教的經書,讀起來也是感覺生硬晦澀,就算勉強學會了誦讀,很多人也很難做到像老太太一樣,一整天一整天的讀經。

  大家很快又有了新的解釋,認為隐藏任務并不是要嚴格照搬所有的細節,最重要的是行為的執着以及虔誠的心意,許多很多人短時間内就去信了基讀、默罕默的以及其他圖騰,大家平時做任務的熱情也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都開始安靜的讀圖騰典籍,進行冥想,沉思,以及祈禱。

  這樣的行為就一直持續了下來,期間陸續有人因為疾病而死去,而又會有新的成員進入,新成員雖然不明白這一套行為模式的來曆,但卻很從衆的這樣做了。

  而他們也很驚訝的看到了效果——差不多在兩個月後,在這些祈禱的成員當中,又産生了一位新的名額。

  這位成員拿到了名額,卻沒有留作自己用,而是把它自願轉贈給了組織裡的另外一位成員,然後,另一件讓所有人轟動的事情發生了——是的,貴賓同意之後,又給了他一個名額。

  這次他沒有送出去,而是自己用。

  這兩個名額直接就把群裡的這種行為固定了下來。

  然後,大家約定,為了可能的更多的名額,每個人獲得名額之後,都要自願轉贈——他們甚至想通過整個組織控制這個名額,對貴賓提出團體任務的請求。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