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昭侯說:“寡人此來,正為此事,不意竟為大王占先。自古道,寡婦心思寡婦知,誰又能知我弱小國家之悲哀!唐、蔡兩國既利害一緻,望今後能同進退,共患難。”
唐成公深表贊同,說道:“正如大王所言,我們弱小國家理當攜手并肩,共對強敵,不作虎狼之餌食。”
唐、蔡之君談得很投機,達成了默契一緻的協議,決定與吳結盟。此後不久,分别派使臣赴姑蘇,并以其親生骨肉為質,以表達親吳仇楚的決心。
吳王阖闾按照孫子的意見,對兩國使臣以最惠國大使之禮迎之。唐使拜谒吳王,說道:“唐今後以貴國為宗主國,且決心與貴國同呼吸,共命運。小臣乃秉吾王旨意而來貴國,料大王必不嫌棄。”
吳王緊握唐使雙手說道:“寡人對唐公仰慕已久,此後唐公将國家命運與我共之,實乃兄弟,真是可喜可賀!歸國後煩請向唐公轉達寡人心意,吳王阖闾向神明發誓,将與唐公謹守兄弟之義。”
是夜吳王盛設國宴款待唐國使臣,孫子與伍子胥等作陪。席間阖闾對唐使說道:“以兩國情誼,寡人理應往訪唐公,然各國耳目衆多,不宜前往,歸國後代向唐公緻歉。”
孫子與伍子胥勸酒,說道:“吾王已向您講了許多懇切之語,我倆亦進一言。今後貴國若與楚國發生糾紛,作為吳之将帥,必奉王命全力協助貴國,請将此意告知唐公。”
自此,唐與吳歃皿為盟。蔡國使臣來吳,吳亦這般接待,如此言語,大同小異而已。
兩國使臣離去,吳王喜出望外,對孫子的謀略深感佩服,誇道:“元帥純以外交手法,不費一兵一卒,即獲得唐、蔡之五萬軍隊,這是何等偉大的勝利呀!”
伍子胥在一旁插言道:“大王,楚失五萬,我獲五萬,合計得十萬大軍矣!”
“對,不是五萬,乃十萬也!哈哈哈……”吳王笑得前合後仰。
唐、蔡兩國轉而靠吳,皆因對囊瓦一人的反感,善謀略的孫子巧妙地利用這種反感,使兩國與吳結盟,确是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囊瓦因一馬一裘而失兩個同盟國,其損失不謂不大。然而,一般人,如阖闾與伍子胥,隻能看到這種有形的、有數的五萬或十萬大軍,卻看不到孫子用一柄湛盧劍所換得的無形的、無數的軍隊。
楚昭王收到伍子胥的一封來信,信中寫道:“萬古昏君楚平王,因聽信費無極之讒言,逐子納媳,屠殺四代忠良伍氏全家三百餘口,其罪斷不可赦!今楚平王、費無極已死,然吾恨未消,不久,非以吾力亡楚不可,爾将死于吾手!”
昭王讀信,非但不懼,反而哈哈大笑,說道:“寡人本以為伍子胥是何等罕有之将才,讀此信方知不過匹夫而已!”
囊瓦不解地問道:“大王何出此言?”
昭王滿懷自信地答道:“若吳欲犯我,何以會寄此信?吳欲來犯我國,又苦于力弱,方叫伍子胥來信威脅,虛張聲勢。”
囊瓦聞聽,昭王言之有理,遂拜伏道:“大王判斷英明,臣佩服得五體投地!”
囊瓦知伍子胥非等閑之輩,不可輕看,便對昭王說:“伍子胥對費無極之恨未除,方寄此信。不如借機掘費無極之墳,将其首級送與伍子胥,以消他心頭之恨。如此一來,可免戰事,乃上策也。”
昭王也希望暫避戰争,說道:“令尹言之有理,費無極萬人憎恨,掘其墳墓,送其首級,亦不足惜。”
楚将快要腐爛之費無極首級送給伍子胥,伍子胥揮劍亂砍一陣,大放悲聲,哭難報父兄及全家之仇,問孫子何時伐楚。
孫子慎重地回答說:“現在伐楚,理應對我有利,但有後顧之憂,不可不除。”
伍子胥問:“何為後顧之憂?”
孫子答曰:“越王允常,領土欲望十分強烈,其文官有文種、範蠡之智者,武官有胥抒、郭如臬等猛将,且有數十萬軍隊,伺機圖吳久矣。螳螂捕蟬,需防黃雀在後,否則,彼必乘虛而入,我腹背受敵,亡無幾矣!”
伍子胥聞言,不禁脊背透涼,急忙問道:“如何防範越國乘虛而入呢?”
孫子兇有成竹地答道:“派使者探其心理,托言我欲伐楚,請其貸我軍糧兵卒。若其應我之求,必無犯我之意,屆時方可安心伐楚。”
“倘越拒我之求,又該如何呢?”伍子胥心急如火地問。
孫子堅定地答道:“越拒我求,必将攻吳,故伐楚前必先亡越!”
泛恺來到越國,向越王允常懇求道:“吳與越乃兄弟睦鄰,因楚頻頻侵犯我國,故欲伐之。大王知吳勢單力薄,以一國之力伐楚,十分困難,故特向貴國請援,望大王念及兄弟情誼,助吳軍糧與兵卒。”
此系國之大事,越王不敢專決,召集宰相範蠡、賢士文種、武臣胥抒及郭如臬等權臣商議。武臣胥抒說:“依臣之見,萬不可借,吳國伐楚,為何要犧牲我越國士卒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