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30年後,遇見幸福的自己(2)
于是,我們得出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有些東西被毫無意義地毀滅,社會喪失了價值。”我們必然會同意這麼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公理:破壞、損壞和浪費,并不能增加國民勞動力,或者簡單地說,“破壞并不是利潤”。
教授最後說道:按照你們的理論,還會有人認為如果燒毀巴黎,那将有那麼多房子要重建,會帶來多少生意啊。這都是荒謬的!
事實上,在生活中,這種千篇一律的“安慰”或多或少地發生着,并且有時還在指導着我們絕大多數的經濟制度。
1998年,我國遭遇特大洪災,一些經濟學者就有一番鼓舞人心的論斷,即特大洪災雖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災後龐大的重建工程會對中國整體經濟有一個強有力的拉動作用,而且重建不會是在原來低水平上的再建,而是一個更高水平上的新建設,因此經濟效率将比原來更高。他們更測算出災後重建對經濟總量的拉動可使經濟增長提高0.3~0.5個百分點。
災後重建工作,耗費的資源極大,必然會在短時間内形成一股很強的彌補性需求,對經濟産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這通常隻對某些特定的行業有利,如建築業、鋼鐵行業等,而對其他與重建相關程度少的行業則有嚴重的抑制作用。不難想象,高檔家電行業在受災地區将面臨嚴重的銷售困難。災區百姓的日用品消費欲望肯定會嚴重萎縮。
重建家園需要龐大的資金,這些資金無非來自于企業投資、政府财政支持。來自企業的資金,将使企業原本擴大生産的計劃暫停,技術改造的項目擱置,不利企業發展生産;來自政府财政的資金,加大了政府财政的負擔。國家雖然可以發行國債來減少财政赤字,但是财政政策對百姓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擠出效應”會使擴張的财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打折扣。加上政府投資行為的低效性,甚至會使擴張的财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消失。
從長遠來看,其負面影響真是其弊無窮。
可見,“破窗”并不能帶來更高的經濟增長。社會經濟原本就是一損皆損的,“壞事變好事”并不是像一些經濟學者幻想的那麼容易。
經濟學家提醒你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觀察總結的“破窗理論”指出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産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複,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資源等于富有嗎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人擁有财富但不懂得善加利用,最終反而因為财富受到了懲罰。例如,某些買彩票中大獎的得主,在擁有巨額财富之後,生活反而一塌糊塗,對于飛來橫财大肆揮霍,等到分文不留才悔不當初;有些豪門子弟,奢華無度,憑借着祖輩們積累的财富花天酒地,最終成為“富不過三代”的失敗者。
其實,生活和經濟的道理是相同的。在20世紀50年代,荷蘭發現自己的海岸線蘊藏着巨量的天然氣,于是将其他工業逐漸萎縮,迅速發展成為以天然氣出口為主的國家。與此同時,資源為荷蘭帶來的财富使荷蘭國内的其他行業的創新動力日益萎縮,國内的其他生産部門也漸漸失去了國際競争力。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經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這種經濟狀況就是發展經濟學所謂的“荷蘭病”,它指的是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自然資源的豐富反而拖累了經濟正常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們也常常用“荷蘭病”警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某種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危險性。後來的經濟學家對資源充裕程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到了一個重要而有影響力的研究結果:在控制了初始人均收入、貿易政策、政府效率和投資率等影響經濟增長的多種變量之後,自然資源的充裕程度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反比關系。這個結果引發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最終這個觀點在經濟界得到了證實,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資源詛咒”。
“荷蘭病”出現後引發了荷蘭人民的反思,很多人認為,假如當初沒有發展天然氣,那麼現在的國力可能會更加強盛。其實類似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并且,往往發生在那些某種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
提到石油,大家都會想當然地認為,那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該是多麼富裕啊。石油資源會給這些國家帶來多少财富,然而,我們通過媒介所獲得的信息卻是,往往石油資源越豐富的地區,貧困程度越大。
“資源詛咒”幾乎成為發展經濟學中一個不可颠覆的命題,它對為什麼豐富的自然資源卻對經濟的長期發展起到了極強的抑制作用作了很好的解釋,這種抑制作用使資源豐裕的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反而慢于資源貧乏的經濟體,日本和現在的非洲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資源詛咒”發生的機制很淺顯,那些資源貧乏的經濟體面對嚴酷的競争壓力,隻有放棄傳統的“流汗式”的增長方式,采納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走新型的經濟發展道路,才能在國際競争中獲得一席之地;而資源豐裕的經濟體,憑借有利的自然資源,過度依賴簡單的“采掘式”增長模式,于是就進入了資源陷阱,自我套牢,而一旦資源被采掘完,其他的行業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沒有能力擔負起拯救國家經濟的責任。
在現實的社會經濟中,受到“資源詛咒”的資源産業不僅僅局限于石油,而是所有的資源産業。從非洲的“皿鑽”到我國山西的煤,無一例外地不能逃脫這個詛咒的範圍。
按照一般的邏輯來理解,山西是一個産煤大省,應該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連續數年對全國各省的經濟增長關系作出分析後卻發現,自然資源豐裕的遼甯、山西、安徽等省的經濟增長率在大部分時間内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就是“資源詛咒”的作用。
而且,“資源詛咒”還給山西帶來了自然環境惡化、投資環境惡化的苦果。看起來,山西的煤炭資源創造出了高數額的GDP,但很多錢并沒有用到當地的經濟發展上,大部分都流出了山西,沒有資本的力量作為支撐,它無法調整自己的産業結構。
寶貴的資源本是上天饋贈給人類的“禮物”,為什麼會變成“詛咒”呢?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擁有資源應該是好事,為何資源生出的不是财富反而是人民困苦的苦果?
經濟學家們認為:由于能源收入腐蝕了某些政府官員和普通民衆之間的關系。當政府需要運作資金不是通過國民納稅來獲得時,官員們尤其是領導者對國民的責任感就會變得淡薄直至蕩然無存,從而不再為制度創新付出努力,也不會再為經濟長期發展負責,這就導緻了國家法制不健全、政府行政能力低下、企業産權模糊等弊病的産生。在這種情況下,尋租行為就成為社會的潛規則,當兩極分化嚴重,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時候,社會民衆會存在普遍的不滿情緒,在極端的情況下會出現内亂和戰争。
國家出賣自然資源從而獲得大量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通貨膨脹,當外币彙率被壓低時,進口就會變得便宜而大量增加,這時國内的其他工農業部門就會受到擠壓和破壞,當社會部門之間的關系被嚴重扭曲時,社會經濟就會受到嚴重損害,引起大量失業,整個國民經濟的抗風險性就會顯著降低。
雖然我國也受到“資源詛咒”的影響,但畢竟是發生在某些省份這些小範圍内,一旦對經濟的發展構成威脅,相信國家就會出面進行協調制約了。
經濟學家提醒你
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資源豐裕的國家陷入了增長陷阱。經濟數據顯示,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範圍來看,資源豐裕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是緩慢的,甚至是停滞的。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國家人均GNP以年均2.2%的速度遞增,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期卻下降了1.3%。在全球65個資源相對豐裕的國家中,隻有四個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博茨瓦納)人均GNP年增速達到4%(1970~1998),而一些東亞資源稀缺的經濟體(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經濟增長卻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我們也能發現非常相似的情況。
職工福利:不僅僅是帶薪休假
職工福利是企、事業單位和機關團體為全體職工舉辦的集體生活福利設施、文化福利設施以及各項補貼制度的總稱。它對方便職工生活,減輕職工負擔,解決職工生活困難,提高職工生活水平,促進企業生産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職工福利是我國整個福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享受對象是在職職工,主要任務是滿足職工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主要作用發生在生活領域,但又同生産過程有着密切關系。其内容是由它的對象、任務、目的所決定的。大緻有三個方面:
為職工提供生活方便、減輕家務勞動負擔而舉辦的集體福利設施,如職工食堂、托兒所、幼兒園、嬰兒哺乳室、浴室、女職工衛生室以及宿舍等。
為滿足職工的不同需要,減輕生活開支而建立的福利補貼,如生活困難補貼、交通費補助、探親往返車船費補貼、幼兒入托費補貼、房貼、取暖費、清涼飲料以及療養費等。
為改善職工文化生活,建設精神文明和企業文化而建立的福利事業,如圖書館、閱覽室、俱樂部、球場、遊泳池、業餘學校等。
在西方國家,企業也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歐美等國除了支付與勞動時間相應的基本工資之外,還出現了許多被稱為邊緣福利的形式。邊緣福利也稱補充工資或隐性工資。國際勞工組織在關于邊緣福利的條款中,列舉了下述項目:①由于加班勞動、輪班制的夜班及假日加班所增加的工資;②獎金及分紅;③實物;④對未提供勞動的時間支付的工資(如年度帶薪休假等);⑤強制參加社會保險的保險費;⑥自願參加社會保險的保險費;⑦直接津貼(婚喪津貼和離職津貼等);⑧補助(負擔社會福利設施的費用)。
如今的趨勢是單位發福利卡,員工到福利卡的簽約商戶那裡刷卡消費。有時也會用點卡,到指定的場所,輸入賬号、密碼就可以采購,至于如何消費則是自願、自由。這種福利卡涵蓋商場、超市、百貨、餐飲、娛樂等領域,預示了現代人生活的一種簡約趨勢。比如餐補、車補、話補、節假日補助等,都可以預存到福利卡中,目前中國各個城市也都有基于本地的福利卡商戶體系。
另外,在談論職工福利的時候,還需要弄清楚它與其他幾個常見名詞的區别,因為人們常常會混淆它們。
福利和津貼:津貼是對職工在特殊條件下的額外工作給予的補償,如夜班津貼、職務津貼等,與福利相比,兩者的最大差别是,津貼是以現金形式固定發放的,而福利是非現金形式的報酬,如實物、股票期權、培訓、帶薪休假等,有較大的變動性。
福利、獎金和工資:福利可以看做工資外的收入。工資有一定的标準、制度,而福利相比就顯得随意很多。獎金也是工資外的收入,但不能稱為福利,因為它是按照貢獻大小發放的,存在着競争性,而福利與獎金相比,不論員工貢獻大小,人人皆有一份,突出的是平等性。
弄清楚這幾個概念的區别後,我們就能更深入地認識職工福利。對于員工和企業而言,職工福利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它是保證勞動力再生産的必要條件。随着生産的社會化,原來屬于家庭的某些職能已經轉化為社會的職能,職工某些必需的生活條件的提供也轉化為社會的責任。如果不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逐步地發展職工生活福利事業,就不能保證為職工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從而影響勞動力和物質資料的再生産。
(2)它是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勞動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主要來源于按勞分配所得的勞動報酬,但是,這僅僅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克服意外事件,滿足文化娛樂、衛生等方面的若幹需要,舉辦必要的職工福利事業,來做一些必要補充。
(3)它是方便職工生活的有效手段。職工福利為職工提供生活方便,減輕職工生活瑣事和家務勞動方面的負擔,在遇特殊困難時給予必要的輔助,這都有助于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促進生産的發展。
(4)它是建設企業文化的具體措施。職工福利在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滿足職工精神方面的需要和建設企業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積極發展這一事業,可以促進職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學技術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水平,提高整個職工隊伍的素質。
随着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企業已經普遍認識到職工福利與企業生産效率之間存在着密切關系,已經将其視為企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人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