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30年後,遇見幸福的自己(4)
中國有很多人,尤其是農村居民,往往對小病不在意,不願意去花那個錢。但往往很多小病都是一些重大疾病的隐患,直腸癌一開始表現都是痔瘡的情況,很多當做痔瘡治療,幾個月之後,如果還是不好,便皿出現污色,痔瘡都流皿。這時,應該早去化驗,繼續按痔瘡治療,直到出現低分化的癌細胞,也就到了晚期了。所以,我們不要因為是小病就放松對它的治療,最終導緻惡果的發生。
在現實生活中,“病”是人們最不願提起的一個字,它不但讓人的身體和精神飽受折磨,也給人經濟上帶來損失,讓很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所以,我國目前的醫療體制改革也已經到了扭轉方向的時候,這一點是大衆的心聲。醫改的公平性與公益性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廣大百姓共同的期望。
我國現行的醫療福利體系是由不同曆史時期形成的方案拼湊而成的。因此也就形成了現有醫療保障體系的最大特征:幾套體系平行運轉,相互分割。政府公務員享受公費醫療制度,城市有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兩個體系,鄉村又有新農合體系。這樣整個醫療保障體系形成了多重分割:城鄉分割,身份分割,地域分割。
這導緻一個結果:政府為民衆醫療投入的财政資金,未能公平地使用。因為,不論是門診還是住院,公費醫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和額度依次降低,而這四個群體的收入同樣是依次降低。這樣,收入高的人得自财政的補助反而更多。這樣的結果,違背了社會福利政策的初衷。
目前,我們的醫改政策不僅在于創造更多的醫療資源,還在于這些資源公平地為全民享有,以此達到醫療福利的增進。從這一目的來看,農村是我國醫療資源最為缺乏的地方,農民是我國醫療保障最為缺少的群體。
陝西省神木縣施行的“全民醫保模式”,目的是着眼于廣大百姓醫療福利的推廣。顯然,本着“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城鄉統籌”等原則,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進行深一步改革。此前公布的醫改方案也提出了醫療福利“均等化”的原則,逐漸統一目前相互分割而待遇懸殊的醫療保險體系,将所有人員,不論公務員還是普通工人,不論城市人口,還是農村人口或流動人口,都納入到統一的國民醫療保險體系中。這應當是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唯有這樣,才真正合乎政府建立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也合乎财政的基本原則。
經濟學家提醒你
不難看出,中國醫改的關鍵就是要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效能。在農村,除了追加财政投入予以基金的保障之外,還必須使整個醫保體系與基本醫療體系結合起來,使醫療福利在這個醫療體系之上發揮最便捷最有效的保障作用。
為什麼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這是《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個故事:
有個人遠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些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主人回來後,他把3個仆人叫到面前,想知道他們賺了多少錢。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五千銀子,我已賺了五千。”于是主人獎勵了他。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二千銀子,我已賺了二千。”于是主人便獎勵了他。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千銀子,我一直埋在地裡,我怕丢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主人命令将第三個仆人的那一千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那沒有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20世紀60年代,“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被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為馬太效應。今日我們回過頭來看,突然發現,上帝似乎把這種現象撒播得無處不在。
富人享有更多的資源――金錢、榮譽以及成功,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在人類資源的分配上,馬太效應所講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現象更是十分明顯。
有人曾經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處于經濟黃金時期的美國人是越來越富了,還是越來越窮了呢?這個聽起來近乎可笑的問題卻有一個讓許多美國人深思的答案:相對而言,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了。
現在美國民衆蓦然發現,在一片繁榮的喧嚣中,貧富之間的大峽谷正在無聲地裂開,而且越裂越寬。
據美國華盛頓預算及政策研究中心和經濟政策研究所發表的報告: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收入最高的家庭平均年收入137000美元(稅後)左右,而最窮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為13000美元,不到高收入家庭的1/10。調查還發現,最窮的家庭在過去的10年中收入增長不到1%(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而最富的家庭收入增長了15%。有一年的美國前三名巨富(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和保羅・艾倫)個人财産的總和更是超過了全球43個最窮國家國民生産值的總和。種種數據顯示,美國财富的聚集度已達到了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統計還表明,目前最富有的國家占有全球85%的國民生産總值。20世紀60年代以來,最富有的國家與最窮困的國家之間的差距擴大了一倍。
不僅國家和地區如此,個人的财富也是如此。電影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1994年賺進了1.65億美元。加梅,美國收入最高的律師,賺取了9000萬美元。而衆多擁有同樣才幹的電影導演和律師,往往隻能賺到這些額度的極小部分。
企業界同樣逃不掉這樣的規律。比如,美國汽車市場,通用和福特雙雄并立,穩定的業績和利潤能夠保證其生存不出現問題,而排名第二的克萊斯勒就一直在生死線上掙紮。雖然艾科卡一度給這個公司帶來輝煌,但終究還是“人算不如天算”,幾經沉浮之後,終于被奔馳公司收購。一個成熟的市場往往被市場占有率第一、第二的企業所主宰,大多數公司都很難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現象幾乎存在于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對的事實。
美國人山姆看起來是個“摳門”的老頭兒,因為他每次理發都隻花5美元――當地理發的最低價。他在生活中過着最簡樸的生活,他穿一套自己商店出售的廉價服裝,開着一輛破舊不堪的小貨運卡車上下班,車後還安裝着關獵犬的狗籠子,戴着一頂折價的棒球帽。表面看上去,他和我們普通人都一樣,但是這個老頭很随便地就捐出了1億美金。他何以如此慷慨?因為他是全球第一商業帝國沃爾瑪的主人。
亞馬遜網上書店的老闆傑夫・貝索斯資産上億美元,卻駕駛着一輛破舊的本田轎車,并公開贊揚節儉。他曾經宣稱:“我不認為财富真能使人改變。”但說過這句話不久,他就遷離了在西雅圖鬧市區的900平方英尺(約84平方米)的住處,搬進位于麥迪納林陰郊區濱河的千萬美元的豪宅。同樣住在此地附近的人士還包括微軟公司的幾位億萬富翁:比爾・蓋茨、喬・謝利、納森・米爾沃德。此後,7000平方英尺(約650平方米)看來也嫌小了,貝索斯于是決定将新宅擴建。而同時,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區,領着失業救濟金的黑人婦女馬吉娜卻在為自己不足150平方英尺(約14平方米)的房子是否能容得下幾個孩子睡覺而發愁。
無論人們如何否認,富人和窮人之間巨大的不平等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愈演愈烈”――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經濟學家提醒你
黑洞效應:在宇宙中,一些大質量的物體在發生坍塌之後,會形成一個緻密的點,由于它的質量非常大,所以産生的引力也非常大,大到光線進去之後也無法逃出來,于是就形成了一個黑洞。而且不斷被吞噬進去的物質和能量又反過來成為黑洞的一部分,使得黑洞産生更大的吸引力。
黑洞效應就是一種自我強化效應。當一個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也會像一個黑洞一樣産生非常強的吞噬和自我複制能力,把它勢力所及的大量資源吸引過去,而這些資源使得企業更加強大,形成一個正向加速循環的旋渦。
黑洞效應使得資源和資本聚集,是産生社會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